真的有人拍出了比较不错的同类型电影。
比如有一部名为:《谁是凶手》的网络电影,电影的故事是在一列列车上发生了命案。
虽然同样的是对话推动剧情的电影,而且很简陋,但是至少自圆其说,逻辑没有明显的BUG。
电影上线之后,很是获得了不低的评价和票房,而且那位新人导演也很快地启动了续集,倒是开启了这个类型的网络电影的系列电影的口子。
又有很多人发现,这类的电影,真的如果拍的不错的话,的确做系列电影的可能性很大,而且成功的概率也很大。
当然,泥沙俱下,像《谁是凶手》这样的成功模仿的电影,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让无数的网友喷的狗血淋头的烂片。
有对比才有伤害。
有对比,才会有衬托。
有了这些电影的对比,很多人反倒是又回来去看《十二怒汉》,去分析《十二怒汉》在故事以外,包括镜头,剪辑等等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
《谁是凶手》的导演冯南,就很是认真的给大家分享了一篇他对《十二怒汉》的镜头解析。
“《十二怒汉》绝对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对话影片,为了能够模仿到精髓,特意拉片《十二怒汉》,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收获和浅见,分享给大家。
在这之前,说实话,我恨你想象,会有一部像《十二怒汉》这样的电影,要知道,单一的场景搭配十余人的对话,很容易形成混乱的局面。《十二怒汉》的影片时间和叙事时间基本相同,但在将近两小时的激烈争论中,叙事思路清晰,故事扣人心弦。而这里面李易导演在对镜头的处理上,实在是令人惊叹。
在拉片的过程之中,我发现,《十二怒汉》的景别和剧情内容和节奏相辅相成,是根据争辩的激烈程度灵活地选用适当的景别。
众人初入房间时,被审判的男孩与房间叠化转场,暗示他的命运将由房间里的人决定。房间画面是作为定场镜头的中远景广角镜头,展现出来的效果是空间开阔,让观众的心情和陪审员一样轻松。
一轮讨论,每个人在中特写里阐述观点。而此时,人物间的矛盾还未显现,交谈时比较友好,剧情的节奏较平缓。与此对应,画面中有不少的环境元素,留有“呼吸的空间”。
双方阵营的争论趋于白热化时,大批特写镜头连续出现,镜头中的冲突感越来越强烈。一方面,和镜头的距离变近,表现人物的激动情绪;另一方面,空间被压迫,表现人物的困境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