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章左右为难。
他并不太缺钱,平时的工资已经够花了。
但齐政开出来的优厚待遇足以代表了他的诚意。
但是在另一方面,要他丢掉中理的教职,他确实有些舍不得。
齐政知道陈建章未来会当选工程院院士,但他目前是不敢想的。
按常规以乐观的方式来看,陈建章如果留在中理,以他的资历和水平,用不了20年,就能到教授的位置。
那个时候,他还是不满50岁的年轻教授,无论是选择努力生活,还是钻营仕途,都有非常好的条件。
而加入嘉谷实验室,做出的牺牲可不止是冲动那么简单了,未来很难讲。
说得不好听点,若是不幸嘉谷倒闭了或者被开掉了,结果难料。
陈建章面色郑重,这不仅仅是换工作,几乎是一件关乎以后一生的大事了。
当然,齐政也深知钱并不是最重要的,不然陈建章留在美国也能拿到这个数。
所以齐政继续加码:“我们邀请你主持实验室工作,嘉谷实验室是新建的,你可以按照你的想法,购置相应的先进设备,我们在实验室这一块先期将投入两亿资金,后续上不封顶。”
“我们目前已经与县级政府进行了合作,未来还将会扩展到市级,省级……在这种情况下,师兄你的研究领域,无论是大循环农业,还是作物遗传研究和生态系统工程,都非常契合我们的需求。你也能通过我们提供的平台,完善相应的研究项目。”
“我们支持你发表论文。如果是你独立完成的项目,你当然会是第一作者;非独立完成的项目,实验室负责人将会是通讯作者,还可以根据贡献列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验室参与的项目的专利权,是归属于实验室的。”
陈建章闻言动容了,让他负责组建自己的实验室,资金还上不封顶,对于一位研究员来说,基本上没有比这更诱惑了——只要自己能做出一定成就,再发表几篇高影响因子论文,说实话,即使想重回大学,又有哪家大学会拒绝呢?
科研其实是一件很私密的事。
每个人做实验的手法都会不同,每个人做科研的习惯也都不同:或许有的人不喜欢做重复的验证,那他就会愿意购买自动化的仪器;有的人或许不在乎花费时间做重复验证,但却很在乎仪器的稳定性。
而在中理大学,实验室都是有数的。以陈建章的资历,他只有两个选择:用还是不用。即使是用,也不能随心所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