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盐碱水烧苗,村民们就在盐碱地上排水种起了玉米。
“这边雨水不少,但雨下到盐碱地里渗不下去。由于盐分越来越高,一到冬天,土地就变成了硬邦邦的板结荒地,地里泛出一大片一大片白花花的盐碱粒。慢慢的庄稼也种不成了,种上庄稼就被‘烧死’了。以前种点玉米,但产量越来越低,最后就变成撂荒地了。”张连发一脸无奈地告诉齐政。
分到地后,种了五六年,就连他都对这块盐碱地彻底失望了——他把地包出去,家里以养殖家禽为生。
和张连发一样,村民们渐渐都对盐碱地失望透顶,陆续放弃种地,包给外地人。
没想到,外地人很快也不愿意在盐碱地上白浪费工夫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部分田地就彻底荒废了。
村民们大多出去谋生,但因为缺少知识技能,多是干一些粗重体力活,挺无奈的,很多人岁数都不小了,倒成了打杂的,可没办法,挣口饭钱吧。
“有时候看着村里的地荒着,挺不好受的,太浪费了,可又没办法。”张连发不停叹气说道。
“我看你们这边靠海吧,为什么不组织村民们打渔呢?”有人好奇地发问。
张连发摇摇头,“我们这虽然离海不远,但是海岸线地形恶劣,不适合下海打渔,因此祖祖辈辈都是以耕地为生的……”
“现在村里水井出的水大多是苦咸的,只有后来政府请专业的水文地质队伍为我们打的几口井,才喝上了‘甜水’……”
“甜水”就是相对于苦咸水的口感正常的淡水。
“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想回村喽,等老一辈一去,村子估计就要彻底荒废了……”张连发话里是掩饰不住的低落。
众人沉默无语。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一种意境,但那是忽略了田地的贫瘠。
于罗口村而言,盐碱地真称得上是薄田瘠地。
偏偏这样的条件,又是成千上万农民赖以养家糊口的维系,他们以种地为主,付出多,回报少,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只有微薄的经济收入。
乃至于地质的进一步恶化,在艰难之处更增打击,使得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以血汗来度日。
而在贫瘠的土地上,一代代平凡但又并不平淡的人就是这样挺直腰背,生生不息。
……
从张连发口中得知,除了附近两个村子的田地外,大片大片的盐碱地一直延伸到海边,横跨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