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发改委胡主任眼里,还是在齐政眼里,亦或是在国家大佬等人眼里,阿拉鄯沙漠区的治理开发,都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工程,它还附带着强烈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政治上,仅从国际上来看好了。关注土地问题的第一个全球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效十五年来,阶段性目标愈发清晰——“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作为全球治沙“尖子生”,中国一直向国际社会宣布履约自愿目标,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嘉谷的治沙工程,正好与国家这一意图不谋而合。
经济上,哪怕向沙漠要粮性价比不高,但利用沙漠里大量空置的平地,以及充沛的阳光资源,生产生物能源,难道不香吗?
这种既可以做成“国家名片”,又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只要不是脑袋瓦特了,都会大力支持的。
唯一忧虑的是,袁院士的跟踪研究生态环境影响的时间还太短,得出的结论很难说就是有代表性的。
嘉谷虽然证明了自己有能力运用大量的资源,来完成更大的项目。但就时间上来看,嘉谷开发沙漠也就几年的时间而已。
这么短的时间,并不足以令投资人感到安心,无论是私人投资人,还是“机构”投资人。
而比起经济上的损失,国家名片受到损害,是更加不可接受之事。
从安全的角度来讲,再缓上几年,让中科院的数据模型更加完备,再加大投入,才是政治正确。
但对于能开挂,能确保项目不失控的齐政来说,国外如潮般的反对,反而是件好事。
不是说外国人反对的,我们就一定要赞同;而是在袁院士证明了嘉谷开发阿拉鄯沙漠区会形成正向循环的前提下,海外的反对,让国家终于也下定决心,誓要把阿拉鄯沙漠治理到底。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如果没有刺激,就不会下定决心。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基石的半导体产业,在美国一再制裁我们的电子信息龙头企业之后,国家才痛下决心,大手笔发展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以突破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局面。
……
11月底,在发改委的协调下,嘉谷与国投集团联合成立阿拉鄯沙漠基建基金,募资1000亿元,投向作业道路、管道管网、覆草固沙等沙漠治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这是沙漠治理史上最大的一笔融资案例,震惊了产业界、资本市场。如此大手笔,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国家意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