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期来看,食品价格将会上涨——人可以不看电影,但是总不能不吃饭吧。
而且,相比于勉强可以说是“文化走出去”的美国影院公司收购,嘉谷对于高鸿的并购,是实实在在的拥有粮食贸易的自主权。
目前国内进口的粮食,都是经欧美粮商之手;一船一船运来的粮食,实质上是被环环抽利。
作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领头羊”,嘉谷一旦拿下了高鸿,即能跨过欧美粮商之手,在美洲地区与农民直接交易粮食,不管是不是运回国,起码是拥有了粮食贸易的主动权。
但嘉谷并购高鸿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成功的几率不高。
此前嘉谷在美国遭遇到的舆论恶评和打压,都被进出口银行看在眼里。在那种形势下,任嘉谷再有雄心壮志,进出口银行也不看好嘉谷在美的并购成功率。
但就在宣总经理的合作意向慢慢倾向于旺达集团之时,美国的新消息传来,嘉谷面临的舆论形势大变,以及嘉谷金融部在大宗期货市场上斩获不菲。
没说的,评估报告重做。
舆论形势的突变,以及可能超过十亿美元的金融市场获利,足以改变颠覆整个评估报告。
这一次,宣总经理得到了不太一样的结论。
“嘉吉等美国本土粮商欢迎中国同行的竞争?这是在开玩笑吗?美国人什么时候会这么好心了?”翻着最新的评估报告,他匪夷所思地问道。
秘书小声地回答:“听说嘉谷在美国的公关卓有成效,美国本土粮商大多对嘉谷并购高鸿不反感。”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秘书感到为难了。事实上,进出口银行也不知道嘉谷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只是通过某些渠道,得知嘉谷在美国本土获得相当大的支持,并在与岛国丸红商社的直接竞争中取得了较明显的上风。
宣总经理也不指望秘书给出答案,他直接翻到结论:“所以,就凭这一点,评估组就认为嘉谷海外并购的风险低于旺达集团?”
刚说完,他就意识到自己问了一句蠢话。
那么恶劣的舆论形势,嘉谷都能悄无声息地翻身了,难道还不能说明嘉谷在美国的影响力?
虽然不太明白这种影响力是怎么产生的,但足以让进出口银行调高了对嘉谷并购的预期。
银行对于企业并购成功与否的评估,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方法,就是看企业在收购之前是否真的有长远经营的打算,是否真的做好了整合准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