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社长!”
“黄社长!”
“李社长来了!”
“马社长,好久不见了!”
要是不看场面听声音的话,现场简直就像是岛国黑社会大佬汇聚一堂的电影场景;但一细品,一群人即使穿着西装,灰蒙蒙的脸和粗糙的手,也出卖了他们的身份。
——这群人,就是嘉谷在黑省的大豆种植合作社的社长们。
同行相见,不只是朋友,也可能是“冤家”。
海仑市今秋大豆合作社的何社长,与邻县大能合作社的马社长,就是一对有名的“冤家”。
马社长是典型的东北人身板,体型又宽又大;何社长却是南方人身材,站在马社长身边,看起来,就像是一棵冬梅站在了一株槐树前面似的。
明显可见,何社长的脸型都扭曲了。
他下意识地站得远一点,“哼”了一声,道:“哟,你这老顽固又跑来种大豆了,不是说再也不种大豆了吗?”
“跟着嘉谷种大豆效益高啊。”马社长理所当然地说道。
何社长不由一滞,哂笑道:“真没想到,嘉谷的威力这么大。连你这老顽固,都不要脸地抱大腿了。”
马社长呵呵一笑:“你不也是吗?”
何社长不屑地撇撇嘴,道:“谁跟你一样了?我可是东北第一批加入嘉谷合作社的,这叫什么?这叫元老,你那叫墙头草。”
在加入合作社之前,两人都是当地的种植大户。只是,一个是坚定的“大豆派”,一个是摇摆的“大豆派”——还种大豆,但是规模越种越小。
“你那叫运气好。要是以前的大豆,单产低,出油率低,机械化的程度低,生产成本高,价格也比进口的高,榨油企业都不愿意选择国内的大豆。种玉米的效益是大豆的三倍,谁会增加大豆种植面积?”马社长停了一下,又道:“也就嘉谷实力出众,被你抱对了大腿。”
之前,在东北,农民喜欢种水稻和玉米才是常态。不说机械化水平上,种植玉米亩产能达到1500斤,而大豆最多只有250斤,即使大豆收购价比玉米高一倍,也难以撼动农民种植玉米之心。
但嘉谷合作社成立以来,带领社员从事规模连片种植,从高产品种,到大豆生产所需的整地、起垄、播种、中耕、喷药、收获机械配套,一应俱全……成本降低了,收购价提升了,种植嘉谷大豆,每亩的收益已经能与种植玉米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
然后,节操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