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宣传,顶多算锦上添花;“嘉豆13号”真正的地位,可不仅仅体现在增产上,还有学术上的影响。
“实验室的成果发表在《细胞》上了?”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齐政立马坐直了。
陈建章嘴角挂起了笑,轻咳一声,点头道:“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上,我是通讯作者……”
《科学》、《自然》和《细胞》都是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当然,基于带来大豆“绿色革命”的“嘉豆13号”的研究,混个发表资格还是没问题的。
齐政惊讶的,也不是发表在《细胞》这一成就本身,而是陈建章他们的研究竟然提前这么多就完成了?
齐政接过《细胞》期刊,翻开一看,目光一瞬不瞬地盯着《细胞》的内页。
——《细胞》将实验室的论文安排在了目录后的第一页。
也就是说,整份期刊的第一个位置,是属于陈建章的。
尽管还有封面论文和封底论文与之相竞争,但这几乎就是最好的位置了。
再看标题——泛基因组研究“撬动”大豆革命!
齐政忍不住扫了笑得一脸灿烂的陈建章一眼,吁了一口气,他们,真的完成了呀!
用一个全新的基因组图谱,“打包”不同大豆的主要优点,呈现大豆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严格来说,这不是专门针对“嘉豆13号”的研究,但“嘉豆13号”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要提高大豆的基础研究和分子设计育种水平,需要能够代表不同大豆种质材料的全新基因组资源,尤其是大豆驯化过程中对产量和品质最具影响力的基因资源。
陈建章带领嘉谷实验室团队,联合中科院大豆研究团队,对来自世界大豆主产国的近三千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深度重测序和群体结构分析,精心挑选出三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种质材料,最具代表性的,毫无疑问是“嘉豆13号”。
研究团队对这30个大豆种质材料进行了高质量的基因组从头“组装”和精确注释,构建了高质量的基于图形结构泛基因组,挖掘到大量利用传统基因组不能鉴定到的大片段结构变异。
意义何在?
这么说吧,你要做基因研究,通常需要借助一个参考基因组,通过将目标测序数据比对到参考基因上来鉴定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参考基因组序列信息都不全,检测个体间差异较大区域的信息,根本无法有效鉴定——哪个是有效基因?哪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