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武术”与“运动”得以诞生。
在这一步,人类通常会进行大量的练习。每一个动作都有标准。教育者会不厌其烦的告诉他们,他们的意识应该放在哪一块肌肉上、用哪一块肌肉发力、怎么发力——不管是一般的体育项目,还是徒手格斗,亦或者持械乃至射击,都有这么过程。
但过了这个阶段之后,这个“发力”的功能又会与意识分离。意识只需要想象“如何动”,然后这个指令会被输入到运动相关的神经网络,分解成许多个指令,单独作用在具体的肌肉上。
而之前的“标准动作”,只是为了让习练者意识到“这里可以用劲”。
人身体上力的作用,与人直观抽象而来的形而上的“劲”,也并不相同。
真的这一结果,向山便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新的点子。通过重新构建“神经信号”与“电子信号”之间的映射,陆轩宇可以通过自己的武道经验,去控制实际上内部结构与人类肢体天差地别的义肢。甚至那些发劲的手法,也能保留大半。
唯一的限制,反而在陆轩宇自身。
若是看到了安装在自己身上的义肢,结构上与肉体相差过大,陆轩宇的“想象力”就无法补完细节。他也就会无所适从。
解决之道也很简单,那就是先给他装一双内部结构与人体差异极大的义腿,然后让他活动。等他完全习惯了这条腿的活动之后,再卸掉外壳。
这样,陆轩宇也花了很久,才勉强习惯。
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义体的设计就可以天马行空起来了。
比如说,为规则而特化躯体。
每一个格斗规则,都会有“禁止击打”的区域。比如说,拳击比赛就是禁止起脚的。而在跨拳种的表演赛中,很多拳击手也是因为被人狂踢下盘而败阵。
当然,这并不是说“踢他腿”就是普通人战胜职业拳击运动员的不二法门了。这种所谓的“破绽”,首先得是身体条件相差不大的同等水平武术家才能捕捉到。职业打业余,是首先是训练量的碾压、身体素质的碾压,然后才是技术的优劣。
而在与拳击手的比赛之中,自然不需要担心自己的下盘受到攻击。
那么,下盘部分,自然也就不需要外壳了。
在陆轩宇的想象之中,这些简单的弹簧片,就好像筋骨与肌肉……虽然这些弹簧片实际上不能给他反馈,但是弹簧片两端的电机却可以做出微调。
即使是无动力的义体中,也存在J形刀片式假肢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