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提到的挽郎,皇族举办丧礼时充当气氛组,相关礼事结束之后,也能自动获得选人资格。
这几乎是最捷径的当官方式,所以两晋时的挽郎数量,多的也就六十个,少的只有二十几个,有些皇帝出于节俭的考虑,还特意下诏停止选挽郎。
但唐朝这点上就有泛滥的趋势了,最多的挽郎有两百多个,世家子争抢着当,由于僧多粥少,还发生过许多趣事。
贺知章就因为分配挽郎之事被贬官,野史里还加了细节,说贺知章为了安抚没有选上挽郎的贵族子弟,竟然跟他们说另一个皇子也快不行了,你们的机会很快还会再来,于是被贬官。
野史记载的细节不太可信,但这种事也从侧面反应出挽郎的流行,后世出土的很多古人墓志上,都记载了自己曾通过担任挽郎而进入官场的经历。
想想这些人和科举出身的,一起参加吏部铨选时的画面:
“我数十年寒窗苦读,先考上市一级高考状元,然后在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中成功卷赢,才坐到了这里,你呢?”
“我哭了一场丧。”
正因为这样,科举改制的难度,反倒是阻力较小的,毕竟且不说糊名后还有别的识别办法,后面还要吏部铨选呢,官不是那么好当的,苗神客才会在圣人的首肯,李彦的支持下于此时提出。
此时李彦盯住了最具力量的几个反对派,还有零零散散的,连苗神客等人都辩驳不过,吵了半个时辰,纷纷偃旗息鼓。
李弘十分满意地颔首:“拟定细则,宣告天下,从今科贡举开始,题卷采取糊名制。”
群臣声音或高或低:“陛下圣明!”
李彦重新跪坐回去,又恢复待机状态,只是群臣偷偷瞄他的次数更多了。
等到紫宸殿内的重要会议开完后,李弘的声音传来:“李阁领,苗郎中,元郎中……留一下!”
被点到名的臣子留下,李弘从龙椅上起身,走下台阶,有些兴奋地来到面前:“科举改制顺利,多亏诸位之功!”
北门学士赶忙行礼:“万万不敢!万万不敢!”
李彦道:“是陛下为臣爱民,天下士子都会铭记陛下此恩的。”
李弘禁不住笑了。
苗神客又道:“糊名只是第一步,初试几科,等到不公的情况略加改善后,接下来就可以尝试李阁领所言的殿试了。”
李弘也很兴奋,天子门生这个想法他最初听了,只觉得多此一举,但后来细细思索,却觉得真能提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