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儿在家里也是要吃米饭的,去村塾吃不是一样?三十斤包谷面三十斤大米不多,刚刚够娃子吃。
至于肉,他们搁家也是一月里要吃上好几回的,娃儿不吃?
一百八十文算下来也就是娃子一个月吃六十文的肉,四斤肉的事,不多。
单算是不多,也都合理,可加在一起一两银子,就有些叫人肉痛了。
三个月一两银子,一年就是四两银子,娃子读一年就可以娶个媳妇了。
对了,因着日子好过起来,他们这十里八村的风俗也变了,讨媳妇从前二两银子就够,现下也要四五两了。
不过,娃子在家也是要这么吃的不是?
脑子转得快的,想得通这样他们是划得着的,娃子能读书识字,就是最划算的。
是以,很多人当时就装好了口粮带着往村塾来了。
三个先生只管授课的事儿,自然不管这口粮的琐碎事,村长就接了这活计,口粮他锁好了管着,每日给做饭的妇人拿就是了,再有卖肉,他每天早上溜达着往淮水河滩去买就是了。
这口粮给其他谁管着,村人都要怕万一摸斤偷两的顺回去就咋办?
但村长管着,他们就放心了。
至于做饭的妇人,村长也找好了,贾良田的小媳妇洪氏听说村塾要招做饭的妇人,就先跟村长说了,村长一听她愿意,哪有不同意的?
这洪氏就定好了,剩下的一个,村长脑子里把满村的妇人过了过,嘴巴消停的,做事卖力的,几乎都在许家作坊做着工呢。
那就往年轻的这两年刚嫁进来的找,这就让他找着个合适的,许老汪的大孙媳妇,也就是潘氏的儿媳妇。
是老许家的亲戚,人也合适,正好了。
这工钱毕竟是许三花出的,所以村长选定了人还是来给许三花说了一声,许三花不管这个,倒是跟村长提了一句,女娃子也能读书识字,村塾也可以收女娃子。
村长一听,女娃上学?
谁家愿意?
虽然心里琢磨,但他还是在各家各户来送口粮给娃子报名时提了这句。
大多数人一听就扭头了,男娃他们咬牙送来了,女娃还送来?那可算了。
但也有人家家里娃子少的,日子也过起来的,想着老许家的六花,可不就是因为识字所以才能跟镇上的秀才定了亲?
要是他们家的女娃也识字,以后亲事都要好说些。
疼女娃的人家心里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