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体制设计中那般运转,中央职权的效率无疑会大大增加。
但这群年轻的面孔能否胜任,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李彦很清楚,如今安排的人员,都是由功劳而定,但当上了这个官,想要保住位置确实艰难。
毕竟跟着他起事的,大部分都很年轻,在文治经验方面十分欠缺,书院的培养让他们提升了一定的上限,却终究没办法弥补全部,接下来的一段治理中,势必有被淘汰下来的官员。
但改朝换代之时就是这样,并不似稳定的太平时期,权力接替按部就班,上上下下再正常不过,而且各部还空缺着许多职位,等待能臣任职。
这也是他为什么将称王和称帝分开,这正是验证各部运转的缓冲期,能者上弱者下,同时制度也要不断调整。
一个相对高效的国家制度,永远都是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而不是抄一个过来,就沾沾自喜以为多么了不起,那是自我感动。
事实上历史多少古人,都是那样弄得天下动荡,民不聊生……
有鉴于此,在中书省和六部之后,李彦对于直接负责军事的都督府,又有现阶段的安排。
“开都督府官制,总督各军,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军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下设机密、特攻、奇岚、督查四部。”
“燕王自领大都督,正一品;”
“任命卢俊义为左都督,正二品;”
“任命花荣为右都督,正二品;”
“任命时迁为同知都督,从二品;”
“任命杜兴、杨雄为机密部长,正三品;”
“任命解珍、解宝为特攻部长,正三品;”
“任命樊瑞、戴宗为奇岚部长,正三品;”
“任命朱仝、高廉为督查部长,高俅同兼,正三品;”
“定部伍法,十人选一火长,五十者选一队正,为正九品;百人选百户,为正七品;千人选千户,为正五品;万人有正副指挥,为正三品与正四品。”
“任命索超为北平军指挥使,刘唐为副指挥使;”
“任命徐宁为广信军指挥使,石秀为副指挥使;”
“任命张清为镇戎军指挥使,吕方为副指挥使;”
“任命史文恭为安肃军指挥使,郭胜为副指挥使;”
“任命秦明为威远军指挥使,项充为副指挥使;”
“任命栾廷玉为宁化军指挥使,李衮为副指挥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