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就是装底脚、壶把、壶嘴了。
底脚比较简单,切出扁圆形泥条,再用滋泥棍把借口抹均匀,保持三个底脚位置不出错,接触面平稳即可。
壶把稍微困难一点,叶知秋准备做的是环形把手,与顾大师的那件作品毫无二致。
他仿制的是一把扁缨壶,壶身形状如同一只形态端正的圆扁葫芦,环形把手安置的位置需要稍微靠上一些,与即将制作的壶嘴左右呼应。
这样做可以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壶腹左右延伸的动感,不至于过度窄胖。
不过壶把的形态需要拿捏到位,既不能过胖,影响整体观感,也不能太瘦,给人一种不牢靠的感觉。
线条方面,过渡与转折要自然,接口处也需要额外打磨,不能留下生硬的转折点。
就连最最不起眼的细节,都要耐心去抚平。
毕竟紫砂壶不施釉,第一眼看的便是壶身的造型、线条、神韵的优美,只有将人的眼球吸引住,才能渐渐品味其中的奥妙。
叶知秋一次次尝试,直到壶把与记忆中的形态完全一致,才重重吐出一口浊气。
最后,也是制壶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道工序,制作壶嘴。
一把紫砂壶的好坏,除了看外形美丑之外,出水是否流畅也是很重要的一项。
真正的精品紫砂壶,能做到出水如油,抬高七寸往茶杯注水都不泛出水花,且收水十分干净了利落。
而市面上比较一般的茶壶,在这一点通常做的很差,倒茶时水花紊乱,更有余涎从壶嘴流到壶腹上,半天扔倒不尽茶水。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壶嘴内部的关系,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流体动力学。
而影响出水力度与流畅度的原因有很多。
材质、形状、接触面是否光滑等等。
而想要解决壶嘴与壶身通孔的合理关系,则需要一次次的尝试。
相比之下,短嘴壶更容易达成这一要求。
因为壶嘴距离短,对水流的影响微乎其微,稍微调整一番,就能做到出水如油的地步。
治嘴稍微难一些,但只要稍微花点心思,同样能达到这般效果。
一弯嘴比较难,二弯嘴更甚之,三弯嘴形态优美颇有古韵,内部的关系却最难处理。
若没有执着的工匠精神与强大的水平支撑,即使闷头尝试个十天半个月,都不可能做到精品壶出水有力,水线光滑不散落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