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快跳脱的伴奏织体,清晰明朗的旋律,无疑不传达出主人公豁达的心态,听众觉得这一定是个愉快又美妙的爱情故事。
电灯阵列切换,第二首,《向何方》,钢琴在上一曲未做太多停顿就转入g大调。
依旧是明朗的色彩,依旧是连绵不绝的表达,只不过换成了6连音群,仿佛是远处小溪潺潺流淌的声音:
“我听见小溪在歌唱,奔腾在山岗上,
它潺潺流入幽谷,多清新多嘹亮。
我不知道我将何往,我该去向何方,
我只有奔向远方,带着我心爱的手杖。”
听众发现这里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夜莺小姐所唱每一个乐句的开始音,都落在弱起小节上,表达的情感紧扣了《向何方》这种迷离且处于探寻的情境。
“…..你唱吧伙伴,纵情歌唱,我们愉快地去流浪,
我听到水磨的声音在清澈的小溪旁!”
她的每一乐句、以及乐句与乐句之间的线条,都在潺潺流水声中弱起,避免突强的开始音与伴奏脱节,人声与钢琴配合得天意无缝。
这时瓦尔特双手一个短促的齐奏,接着,在右手持续的c大调半分解和弦中,左手以突强的力度落键,从变化音#f进到g音,接着化为小碎步一般的跳跃形态。
似奔跑的主人公突然风风火火地停下脚步。
第三首,《止步》。
“远远望见一座磨坊,四周环绕着赤扬,
水车声声歌唱,歌声多嘹亮。
‘喂,欢迎你,欢迎你’水车甜蜜地唱。
看那房舍多亲切,看那窗户多明亮……”
这下子,夜莺小姐的甜美歌声,让绝大多数听众都意识到了这部作品的叙事连续性:从“流浪”,到“去何方”,然后“止步”远眺磨坊,这位主人公终于到达了他的目的地。
绝妙的安排,绝妙的写作手法!……吕克特大师在心中连连叹服。
“声乐套曲”这个单词,在古雅努斯语中的拼写方式与德语“liederkranz”相似,直译的话应是“歌曲的花环”——高明的作曲家们历来就有这样的传统,他们擅长将一些情节上连续,结构又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歌曲编织起来,就像古代咏颂长诗的游吟诗人头顶的月桂叶冠一样。
那么顺着这个情节,一段美妙的邂后应该要开始了吧?
钢琴奏出一段上下起伏,又带着拟人化装饰音的序引,第四首《感谢小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