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稳定就是胜利,其余不足论
徐元寿走了,走的时候身体有些佝偻,出门的时候还在门槛上绊了一下,虽然没有摔倒,却弄乱了发髻,他也不收拾,就这么顶着一头乱发走了。
这一次,云昭没有送。
既然已经把这个老人家的心伤透了,这时候再假惺惺的去送别,只会让人更看不起。
独木不成林的道理云昭还是知晓的,徐元寿也是知晓的。
云昭这一次的作为本身就不是什么太深奥的事情。
皇帝想要更多的学堂,想要更多能识字的人,而玉山书院没有做到。
或者说,徐元寿这些人更趋向于培养高级人才,他们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对于国家的统治似乎更加有利。
事实上不仅仅是徐元寿这么想,全天下的读书人其实都是这个想法,从大儒到落魄书生,他们虽然地位不同,但是,目标是一致的。
那就是维持自己的特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只有这一种解释,后世人胡乱断句,强行改变这句话的含义,认为读书人的心不会这么恶毒,那才是在给读书人脸上贴金呢。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添加了两个标点之后,这句话的含义立刻就从恶毒变成了慈悲心肠。
云昭来到大明之后,对读书人最终的看法就是——他们其实都不算什么好人。
不论他们表现的如何仁慈,悲悯,使用起那些不识字的奴仆来,同样顺手,压榨起那些不识字的农夫来,同样恶毒。
要知道朱明王朝初期,朱元璋制定的国策对农夫是有利的,就是这群读书人,在漫长的执政过程中,将朱元璋这个乞丐,农夫,盗贼制定的国策修改成了为他们服务的一种工具。
站在谁的立场就为什么立场说话,这是人的本性。
脱离了自己阶级为底层阶级服务的人,在云昭看来都是圣人,是一个个超脱了低级趣味的人。
云昭没有办法让这种圣人层出不群的出现在自己的朝堂,那么,干脆,全大明人都变成一种阶级算了。
这个方式最早起自于云昭当驻村书记的时候,在那里,他发现,想要在农民中间扶持先进,然后希望先进带动后进一起发展,纯属扯淡。
总有无数双手只想着把先进从高出拉下来,而那些先进人物,在爬到高处之后,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脱离现有的环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