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借农家母子的视角,展现出农民的心酸劳苦,以及只求一饱的微末奢求。
而且描写水车也极为精彩,想象力既雄奇又质朴。
“好诗,”朱铭拍手赞道,“太上皇见了肯定喜欢!他是爱种田的,还亲手造过水车。”
刘一止拱手道:“拙作而已,让官家见笑了。”
朱铭又看向陈康伯:“你呢?”
陈康伯张口就念:“海国民皆兴礼义,潢池盗已息干戈。农桑四境丰年屡,箫鼓千村吹气多。”
“亦是好诗!”
众皆赞叹。
在皇帝面前,这首诗更讨喜啊。
四海安定,兵戈已息。全国屡屡丰收,人间一片祥和。
这歌颂的是我大明盛世,而且还隐隐踩一脚前宋。
陈康伯比刘一止年轻二十岁,锐气十足,开拓进取,自然聚焦于好的一面。
而刘一止却已年过半百,经历过太多挫折,更能体会到人间苦难。
陈鳌从湖里爬出水渍未干,半穿衣服坦着上身,此刻飞快记录两人的诗。
几个县令和校长也来作诗,其实都是半路想好的,内容主要是歌颂大明,也有写河北这几年大治的。
继而,那些士子也拿出作品吟诵,想要趁机在皇帝面前展露才华。
众人请皇帝留下诗词,皇帝欣然接受。
朱铭没有去改那首“接天莲叶无穷碧”,而是用诗词道明自己的来意。
苏钦捧来纸笔,朱铭挥手写就:“传诸河北各府县,让他们秋收之后征发民夫随军作战!”
“是!”
苏钦吟诵道:“《从军乐》。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
候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
众人闻之肃然,虽早就已经猜到,但此时终于确认要打仗了。
刘一止拱手说道:“官家,巨马河两岸数县皆种水稻,比南方收获时节更迟。一旦大量征发民夫,恐会影响秋收,百姓也多怨言。”
朱铭说道:“种植水稻的州县,家中只有一青壮者不征发。若是农忙时节,征一民夫,抵税十亩。”
刘一止终于笑道:“如此,民皆乐从之。”
整个河北地区,新收复的幽燕人丁稀少,黄河下游同样凋敝穷困。
也就真定、保定、雄安三府,距离最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