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二凤崛起,以及隋朝的顽固势力的抵抗等等,其他的就没了,一点都不精彩。
但恰恰相反,整个隋朝末年能够写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了,这一点从隋唐演义里面提到的“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就可以看出,隋朝末年的各路反抗势力究竟有多么的夸张了。
而且虽说这句话来源于,但并不是虚构和夸张出来的,而是货真价实的历史。
其中的72路烟尘,指的是从隋大业六年六月的魏文通起义开始,一直到隋义宁二年三月的沈法兴起义,总共七十二次大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豪杰造反。
而且这还并不是总数,而是造成了规模效应,最少攻占了几座县城,造成了大量经济和财产损失的中大规模的起义,像其他小规模的造反和起义,那更是数不胜数,史书上名为记载的就有超过三百多起,更别提那些不配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起义。
但从这些起义被称为烟尘就可以看出,在整个隋朝末年这些起义其实都是上不得台面的,根本称不上全国新闻的,最多只是地方性热闹的事件,至多也仅仅只是史书上的烟尘罢了。
十八路反王就不同了,从反王二字就可以看出,这些都是在历史上称了王,建了国的货真价实的割据势力。
包括魏公李密,西秦国薛举,楚国朱粲,凉国李轨,定杨可汗刘武周,梁王沈法兴,宋义王孟海公,吴国李子通,梁国萧铣,越国冯盎,吴国汪华,南越国林士弘,东海王高士达,夏王窦建德,汉东王刘黑闼,鲁王徐圆朗,燕王格谦,楚王杜伏威,宋王辅公袥,燕王罗,梁国梁师都。
看看这混乱的局势,比三国初期群雄割据的局面其实还要混乱的多。而且相较于三国时期史书多有丢失和不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的史料就丰富了很多,上文里面提到的群雄几乎都有成千上万字的史书记载,各地的县志与地方志上记载就更加丰富了,更牛叉的是民间野史的丰富和流行。
就让上文里面提到的每一个名字,都不是一个冰冷的历史中的小人物,而是货真价实的,有血有肉的人,通过各种史料记载,后人能够明确地感知到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为何要做出这些选择等等。
这些能写的东西简直不要太多了,而刘旭还偏偏都想要写进去。
事实上,72路烟尘可能没有写全,但18路反王的故事那是扎扎实实的都写进去了,就算每一个反王只有20章左右的剧情,那也是足足360章左右的剧情。
更别说其中有很多反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