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近来南阳多事,有议者认为樊城临近汉水,守之不易而敌军攻之甚便。
所以他们建议陛下放弃樊城,收缩防线固守,齐公如何看待此事?」
贾诩知道曹丕让他担任曹叡的师傅,不是让他教导曹叡经学典籍的,这样的师傅曹叡太多了,曹丕是让他教导曹叡智术之道的。
所以贾诩的教学就一直是以时事问询考教曹叡,通过此来教导他。
而曹叡在听完贾诩的话后,对着贾诩一拜后恭谨地答道:「不可。」
「昔汉光武遣兵县据略阳,终以破隗嚣,先帝东置合肥,南守樊城,西固祁山,贼来必先争这三城者,地有所必争也。
纵今羽率大军攻樊城,亦不足虑。若敕诸将坚守,时日一久,贼众自退也。」
曹叡与曹操很像的一点是,他从不以名声论断一个人。
甚至他对徒有其名之辈颇为厌恶,相反对贾诩这般名声不好却智计无穷的大臣颇为喜欢。
这一点得益于
曹操在世时对他的教导,亦因为他的生母甄氏的来历问题。
再加上这时甄氏还未惨死,曹叡的性情还未到达偏激的地步,所以他对贾诩的尊重是真诚的。
而贾诩在听完曹叡的回答后,他点点头随后加大难度问道:「今樊城外贼寇云集,议者多有意欲发大军而剿灭之,齐公以为如何?」
曹叡在听完贾诩新的问题后,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答道:
「昔武皇帝圣于用兵,察刘贼栖于山岩,视吴虏窜于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今若大发兵马进军就樊城讨关,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又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
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所宜深虑。
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故以上佳之计,应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威足以震摄强寇,镇静疆埸,将士虎睡,百姓无事。
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南方二虏必自罢弊。自那时,天下何人是我大魏敌手?」….
听完曹叡的这个回答后,贾诩不禁抚须微笑起来。
若将来此子继位,大魏至少还可昌盛数十年,而他贾氏一族依附在大魏的羽翼下,亦至少可繁荣数十年。
而就在贾诩对曹叡的表现十分满意的时候,突然有宦官进来对贾诩与曹叡禀报了一件事。
这件事说的便是方才有圣旨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