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刘禅那越发熟练的骑射动作,他的眼神中有着毫不掩饰的疼爱。
“我曾听射君说过:你在许多臣下面前称赞过太子:智量之筹,甚大增脩,过於所望。”
刘备突然地冒出这句话,诸葛亮有些诧异,只是这句话的确是他曾经说过的,所以他便对刘备答道:
“确有此事。”
“若太子真能如你所说一般,那我又复有何忧呢?”
刘备善于识人,他又怎么不会对自己的儿子了解甚深呢?
在刘备看来,刘禅虽然有着长处,但他肯定没有诸葛亮说的那么好。
之所以诸葛亮会在臣下面前那么夸赞刘禅,只是在用个人的威望,为刘禅增加名望而已。
诸葛亮听出了刘备话语中的惆怅。
他想说一些话打消刘备的惆怅。
只是他还未说话,刘备却自顾自地说道:
“太子不爱习武,这一点我是知道的。
我也知道之所以每逢我在宫中的时候,他都会主动在我面前练习习射,是想让我开心,他不想辜负我的期望。”
“这一点便是太子的长处。对于他的尊亲,他是仁孝遵从的。
只是我恰恰担心的也是这点。”
“我是他的尊亲,皇后也是他的尊亲,太子遵从我,将来自然也会遵从皇后。
可是我并不信皇后,或者说我不信皇后背后的吴氏一族。
当年吴懿身为刘璋的姻亲,却能临阵倒戈降于我。那来日,谁知吴懿又不会如此呢?
毕竟他与益州士族走的太近了。”
诸葛亮默默听着刘备讲述他内心中的隐忧。
身为一个帝王,刘备心中的隐忧是很多的。
刘备虽是一位仁义之君,但是仁义不代表没有自己的是非观。
对于一些有着黑历史,立场不坚定的大臣,刘备也不会缺少疑虑之心。
随着许多故人的离去,能够听取刘备心中隐忧的人也越来越少。
在刘备的话语之间,他还透露出些许后悔的意味。
当年他娶吴氏,乃是为了稳定心向刘璋的一众益州士族。
当时的他心中只想着匡扶汉室,并未想到自己在有生之年能登临帝位。
所以当时在他看来,娶与益州士族有众多利益牵扯的吴懿妹妹为妻,乃是他身为一个主君应该做的事。
可是随着他地位的不断提高,及至最后登临帝位之后,刘备却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