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何?
从情势上来看,目前的天时并不在大汉这一边,可诸葛亮心中却并无半分动摇。
天时不惠顾大汉,那他便人定胜天!
而这样的事,他又不是第一次做了。
诸葛亮手中的朱笔再次翻转起来,可与方才不同的是,他现在的落笔显得更有气势。
随着诸葛亮的笔尖翻动,一个个鲜红的“斩”字,犹如活过来的一条条青龙一般,在诸葛亮沉稳的目光中不断翻动。
这一刻诸葛亮的脑海中,好似响起了金戈铁马之声。
若君主有恙,国家有难,当如何?
唯卧龙不卧而已。
...
自刘备染病不理政事之后,诸葛亮便以辅政的名义执掌着整个大汉朝堂。
当然名义上诸葛亮只是辅政大臣,在他头上还有个监国太子压着。
只是任何人都知道,监国太子刘禅,也仅仅是个名义而已。
所以当诸葛亮要召开朝会的命令传遍成都后,第二日一早众多大臣便已经自发的齐集在大殿中,等候着朝会的召开。
相比于上一次大朝会,今日参加朝会的大臣少了很多。
而那些大臣去哪里了,在座的人都心照不宣。
得幸亏大汉的官制与后世不同,故而哪怕少了许多大臣,但却不会太过影响朝廷的正常运作。
在太子刘禅还未到来前,在座的大臣都不时的用眼神悄悄打量着坐于诸臣之首的诸葛亮。
就算今日召开朝会的主人不同,但朝会的性质不会改变。
朝会的召开,代表着有影响国运的事需要商讨决断。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所以许多不知内情的大臣,心中都在暗暗揣度着诸葛亮召开朝会的目的。
是又要大开杀戒了吗?
殿内唯有马良等寥寥知道内情的几人,用着担忧的眼色关注着诸葛亮。
可不管旁人用着什么样的眼神打量着自己,诸葛亮却一直镇定的跪坐在自己的坐席上。
他那副沉稳如山的气质,令马良等人觉得,好似昨天收到的那紧急军情是假的一般。
诸位大臣没有等待多久,在一阵礼乐响起之后,监国太子刘禅来到了大殿之中。
当刘禅坐在专属于他的位子上后,殿内的诸位大臣纷纷起身向着刘禅行礼参拜。
第一次参加大朝会的刘禅很明显经验不足。
在众多大臣对着他异口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