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努力来为大汉抛头颅洒热血。
当这样的两支精兵集合在一起后,他们即将要进行的任务势必是最艰难的,但同样的,当下大汉中同样也唯有他们,才有可能完成那最艰难的任务。
对于这一点,诸葛亮心中充满了自信。
站在关墙下的诸葛亮,俯视着下方眼神坚定的万余精兵,最后他的目光停在了万余精兵最前方的那道身影上——汉左中郎将邓艾。
诸葛亮是不打算亲自领军前往定军山的。
这倒不是他畏于路途中的艰辛困苦,只是要想成功翻越百里群山到达定军山,单单靠这万余精兵肯定不行。
后续的粮草水源供应,后续的其余大军开拔,每一件都是繁重到难以想象的事务。
且这种种事务,都极为重要。
若这些事务一旦出了差错,莫说梁州最后的希望将失去,就是这先期进入群山中的万余精兵,也很可能会面临着崩溃的境地。
故而他必须留在剑阁中,亲自为大汉,为糜旸,把关着这些事务。
除去这个原因之外,诸葛亮还考虑到前线指挥权的问题。
虽说糜旸目前是行大将军,但他终究还未真正开府治事,在军队的指挥权上,行大将军与丞相之间,很难说谁该听谁的。
甚至这种难说,还不仅源于职分上,还源于人情、世故、法理上。
诸葛亮深知,军队中最忌指挥不一。
既然如此,他便最好不到前线,这样可以让糜旸有充分发挥他才能的空间。
更何况诸葛亮也知道,若是糜旸得到了大量有生力量的支援,那他一定是有办法扭转战局的——至少可以保住梁州不失。
这是糜旸之前多项的光辉战绩,塑造出的世人对他的自信。
诸葛亮见到邓艾的脸上,有着急不可耐的神色,他的嘴角露出几分笑容。
在决定自己不亲自领兵后,诸葛亮曾在心中考虑过许多领兵的将领人选,最后他力排众议选择了邓艾。
精兵唯有配强将,才能发挥最大的能量。
邓艾的能力在南中一战中,早已展露峥嵘,而从心志方面来说,目前剑阁内或许邓艾才是最心急救援梁州的那人。
见邓艾用请示的目光看向自己,诸葛亮会意的从一旁的杨仪手中接过一根令旗。
而当诸葛亮从杨仪手中接过令旗后,奇异的一幕发生了。
本来寂静无风的剑阁内外,却陡然间有着微风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