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站起身,然后便昂首阔步朝外走去。
随着陆逊的离开,堂内的诸位将领也化作两列,纷纷跟在陆逊的身后朝着堂内走去,朝着那遥远的淮南而去。
看着陆逊及诸将离去的背影,孙权心中暗暗想道:
此后天下大势,能否是真正的三足鼎立,就全在这一战上了!
由于之前孙权早就筹备好了出征的一切事宜,于是陆逊在走出太尉府后,便带着一众将率乘船快速朝着庐江郡前去。
淮南其实是一个空泛的地域观念,而按照那种地域观念划分的话,庐江郡的一部分也属于淮南地带。
正因为如此,庐江郡在江东的地位,一直不下于江夏郡。
只要将庐江郡牢牢掌握在手中,不仅可以拱卫江东的长江防线,更可以让江东大军在长江以北有个进兵淮南的基地。
而之前在孙权的命令下,从江东各地调集来的兵力、粮草便都囤积在庐江郡的治所皖城中。
由于水运的便利,陆逊与诸位江东将领不过两日就来到了皖城中。
待到达皖城后,陆逊顾不上休息,便召开了军前的议会。
陆逊要商议的正是,此番攻打合肥的具体作战计划。
合肥对任何江东将领来说,都不会是一座陌生的城池。
因为早在今年之前,孙权就曾三次亲自统兵攻打合肥城。
除去建安二十四年那一次孙权心不在焉外,其他两次孙权可都是铆足了劲要拿下合肥威震天下的。
然后,过程不提也罢。
尽管三次攻打合肥,结果都是无功而返,但在三次的出兵下,江东诸将早已经对合肥城周围的地形熟悉之至。
而相应的攻取合肥的计划,却不下十数种。
按道理来说,陆逊无须特地再召开议会,他只要从那十数种计划中选择一种就好。
可很明显那由孙权主导构想的十数种计划,没有一种入得了陆逊的法眼。
这一点从陆逊选择从皖城出兵也可以看出。
当年孙权三次亲征合肥时,走的进兵路线永远都是一条——率军来到离建业城不远外的濡须坞,由这里借着濡须坞的水运便利,直入合肥城外的巢湖水域中。
这一条进军有着三大好处。
一个好处是可以借助水运的便利,大大减轻吴军的后勤压力。
另一个好处便是由于江东战船先进,这也可以大大加快吴军进军的速度,达到兵贵神速的效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