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至伟。
可姜母毕竟是无名无望的女流之辈,单单靠她一人是无法守住姜氏偌大的家业的。
在这个过程中,姜冏生前留下的人际关系,帮了姜母很大的忙。
谢牵便是当年为数不多的,愿意维护姜氏母子中的一位。
说完这些后,姜维便接着说道:
“这些年来,臣母与谢叔父之间,也一直保持着联系。
依臣与臣母的判断,谢叔父不是忘恩负义之人。”
姜维的一口一个谢叔父,流露出了他对谢牵的信赖。
姜维话让糜旸陷入了沉思中。
若谢牵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的话,那这事的确可以试上一试。
而姜维接下来的话,更直接让糜旸放弃了思考。
姜维接着说道:“当年先父对谢叔父的提拔,更多的是一种好友之间的惺惺相惜。
谢叔父真正的举主,是已经故去的杨公。
若无杨公的举荐,谢叔父也无法担任略阳县长。
要是杨公不被戕害的话,以杨公对谢叔父的赏识,今年中正评级时,谢叔父应该是能得到中下的评价的。”
在听到这句话,糜旸抬起头看向了姜维。
姜维口中的杨公,指的是杨阜。
知道这一点的糜旸不由得暗自感慨:这曹魏的官场,还真小呀!
不过这也不奇怪。
杨阜担任凉州刺史多年,刺史是主管一州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
而举荐人为官,更一向是刺史用来培养自己政治资源的常用手段。
凉州中因为他的赏识而受到提拔的,肯定不在少数。
而根据姜维的描述,谢牵应该就是杨阜的故吏。
若真是如此的话,那谢牵与曹魏之间,那可是有仇的了。
由于当世没有科举,故而“举”一字对寻常士人来说,乃是有着深厚的恩德的。
“提拔之恩”与“察举之恩”,是两种分量不一样的恩德。
士人受到提拔,可以看个人节操,决定着他对提拔他的人会付出怎样的回报。
这不是一件能勉强的事。
可若是受到察举,却对举主的生死不管不顾,那他的名声基本上也就臭了。
因为故吏与举主的利益,一向是捆绑在一起的。
而除去利益相关之外,当世的故吏对于举主,基本也大多是奉为师长看待的。
身为师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