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真有神人之胆也!
良久以后,蒋琬才语气飘忽地问诸葛亮道:“明公不劝阻陛下与大将军吗?”
北伐是国战,既是国战,多以求稳为主。
在蒋琬看来,糜旸这一方略,终究还是太过冒险。
为了心中的担忧,蒋琬哪怕知道诸葛亮为何欣喜,但还是忍不住进言了一句。
蒋琬的进言,并未让诸葛亮改变主意。
其实在刘备的诏书中,他下达的不是直接让诸葛亮前往前线的诏令。
于诏书中,刘备给了诸葛亮两个选择。
若糜旸方略可行,诸葛亮就尽快安排好政务前往前线。
若诸葛亮觉得糜旸方略有欠考虑,那就赶紧上书一封阐明利害。
这是刘备上的最后一道保险。
天下间是没有人能百分百预测一场战事的结果。
可一个被糜旸与诸葛亮都认可的方略,是值得刘备压上一切的。
至于诸葛亮的选择是什么,从他方才说的“可行”二字,就可以看出来了。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风气调和;
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
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有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
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
我知此三势,又如何不能往陈仓一行乎?”
说这番话时,身形瑰伟的诸葛亮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气度在流转。
那种气度,名为自信。
世人皆知诸葛亮礼贤下士,谦逊低调,但他们却不知道诸葛亮也是一位极为自信的人。
若没有这股强大的自信,诸葛亮当年怎么会出山扶持势力小的不能再小的刘备?
他历史上又怎么会敢于统率一州之军数次北伐,直面天下至强的曹魏?
鼎盛时期的曹魏诸葛亮都尚且不惧,何况一区区陈仓城。
要是刘备与糜旸打算让别人守备后路,诸葛亮会如蒋琬所说的那般,上书劝谏刘备打消想法。
可现在要去为糜旸守后路的是自己,那诸葛亮是不会有其他选择的。
蒋琬听着诸葛亮说的话,再感受着诸葛亮身上释放的自信气度,他一下子就打消了继续劝谏的念头。
如此佳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