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是在座的诸位家主,绝对不能接受的。
潜规则的形成需要千百年,但崩塌往往可以在一瞬间。
而一旦这种政治格局崩塌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对于在座的诸位家主而言,若说杨彪的死让他们只是痛心不忿的话,那么弘农杨氏家主的死,则是会让他们感到恐惧与不安。
只是因为在座的诸位家主都是人精。
所以哪怕他们现在对杨彪之死怀抱着极大的愤慨,也知道杨彪的无辜惨死会对他们现有的利益造成一次极大的伤害,但要想让这些家主真正果断的付出行动,单单靠充分的内因是不够的。
坐在上首的苏则并未出言发表对杨彪之死的看法,这不是代表他对杨彪之死不感到愤怒,只是身为杨嚣丈人的他,有着一件更为重要的事要做。
苏则字文师,扶风武功人,是汉平陵侯苏建长子苏嘉的十一世孙。
苏则年少以博学多才、品行端正闻名乡里,及长被杨彪举为孝廉、茂才。
后苏则任酒泉、安定、武都太守。
当年河西之乱时,苏则奉曹丕之命平叛,成功数次平叛,为打通河西走廊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若从政治履历上看,苏则的履历算不上很出彩,但苏则做的两件事,却是让曹丕深深记住了他。
有一次,董昭枕着苏则的膝盖睡觉,苏则嫌弃地把他的头推下去,说:“苏则之膝,非佞人之枕也。“
这体现了苏则对董昭的厌恶,而苏则为何对董昭如此厌恶呢,原因在于董昭是当年为曹操称公寻找法理依据的第一位大臣。
而除此之外,让曹丕对苏则产生忌惮的更重要一件事是,当年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后,世间有流传着刘协被曹丕害死的传闻。
听到这传闻后,时任金城太守的苏则不顾属吏劝阻,公开设祭坛为刘协哭丧。
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苏则是个嫉恶如仇,且心向汉室的大臣。
当然也因为这两件事,让曹丕对苏则产生忌惮。
本来按照原来历史曹丕是要将苏则贬职的,但幸亏当世有着糜旸,糜旸的出现让曹丕近几年来身体一直抱恙,才暂时放弃了对苏则的打压。
但苏则也知道曹丕对他的忌惮,所以在去年苏则主动辞官,回到槐里城中想着教书育人度过余生。
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在得知杨彪惨死的消息后,苏则怒了。
苏则不仅与杨彪有着深厚的私人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