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虽然彼此之间都处于大大失仪的状态,但他们却没有在这一刻指责批判对方。
当世是个承前启后的时代,承的是坚守礼义的春秋时期,启的是散漫不拘一格的魏晋风流时代。
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汇聚在当世,加上糜旸收复长安的天大喜讯,才造就了今日一众名士的此番行为。
当相互对视而笑后,苏则望着眼前的一位友人问道,“君前往郡府,意欲何为?”
听到苏则的询问后,那位友人高声言道,“自是前往捐粮!
我愿再捐数万石粮食,以为我汉军军资。
只愿大将军能一鼓作气,东出潼关,荡平天下不臣之人!”
当这位家主的声音响起之后,其他在侧的家主也连声附和道:
“我也愿再捐粮!”
“你才捐数万石,那也太少了,不管你捐多少,我都往上加一万石!”
相互交杂的声音顷刻响彻在苏则的耳中,而听着几位好友互相攀比的言语,苏则不禁哑然失笑。
若他记得没错的话,这几位家主在往日还跟他私下抱怨过,说是家中存粮不多,想着能不能想方设法拖延些时日。
可现在这几位家主的表现呢?
以往的不愿化作现在的踊跃,这是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只是,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那就一起再捐!
不止要捐粮,还要将家中优秀子弟送往军中供大将军驱驰!
愿吾等一起捐出个朗朗乾坤!”
苏则的话还是这么有感染力。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引起了周围各位世家家主的大力支持。
而周围的百姓听着这几位世家家主的言语,心中不由得对这几位世家家主竖起了大拇指:
都是我大汉的忠臣呀!
长安派出的信使足有数十拨,他们的目的地各有不同。
当去往槐里的信使到达槐里之后的数日,一骑信使也快马加鞭赶到了陈仓城外。
只是当信使赶到陈仓城外的大营中后,他却发现汉军大多不在大营内。
留守汉营的是杨仪。
当杨仪得知长安有信使到来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前线又来催促粮草了?
杨仪深知粮草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敢怠慢,他第一时间接见了信使。
可在见到信使的那一刻,还未等杨仪出言询问,一道让他意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