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齐王」,不然的话肯定会有一些思想顽固的大臣,开始上书劝谏刘备收回成命的。
当然众臣对刘备封赏的震惊不仅于此。
相比于「齐侯」,刘备在诏书内对糜旸权力的重新划分,更是让许多大臣眼红不已。
开府治事之权,是南郑之战结束后,糜旸正式成为大将军时就拥有的权力。
只是之前糜旸的开府治事之权,是依照大汉的惯例而拥有。
而如今是刘备明明白白写在诏书之内,身为开国之君的刘备公然赐予糜旸开府治事的权力,这样的含金量自然更重。
只要将来糜旸不犯下大错,那么就算将来刘禅想收回糜旸的开府治事之权,甚至都不用糜旸出面,一批老臣都能用「先帝遗命」将刘禅的诏书驳回去。
开府治事之权有多重要,世人皆知道,那几乎就是允许糜旸组建完全忠于自己的一个小朝廷。
而除去这一点之外,「拜侍中,录尚书事」这一道任命,可就是实质上在扩大糜旸的权力了。
众所周知,在收复长安之前,糜旸身为大将军一直在外领兵。
对于朝廷的
政务,他一向是很少过问的。
数年来,糜旸主军,诸葛亮主政的权力格局,也渐渐被大汉上下所接受。
可谁能想到,就在收复长安之后,刘备会赐予糜旸录尚书事的权力。
尚书台自世宗以来,就已经逐渐成为大汉行政的中枢机构。
而刘备让糜旸录尚书事,等于是让糜旸可以名正言顺插手尚书台的政务。
当然目前尚书令是马良,可那又有什么用呢?
昭宣二帝时,大汉亦是有尚书令的,可那时全国的政务却是由同样录尚书事的大将军霍光一言而决。
从这事例足以看出,只要刘备、诸葛亮不插手,那么在对全国政务的处置上,糜旸是拥有一票决策权的。
本来糜旸身为大将军,就掌握着大汉近七成以上的兵权。
现在糜旸又拥有了录尚书事的权力,那么就等于是糜旸在事实上,几乎将当下大汉的军政要权皆一把掌握在手中。
以目前的政治格局,恐怕大汉中能在权力方面能对糜旸产生制衡的,唯有刘备与诸葛亮二人了。
一道封赏诏书,让糜旸既成为人臣中的荣誉之巅,又成为人臣中的权力之巅。
这样就不奇怪为何当刘备对糜旸的封赏诏书传出去后,会引起朝野上下的一片震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