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糜旸的话后,蒋济的神色也瞬间肃穆起来。
蒋济绝对是个好臣子,好就好在他不仅颇有智略,代入感来的还特别快。
尽管他投效糜旸没多久,但他现在一心都放在糜旸的大业上。
「大司马所言甚是。」
「骠骑将军在羌氐异族中声望显着,与大司马在伯仲之间。
将来若无骠骑将军坐镇长安,朝秦暮楚之羌氐异族,难免不会心生二意。」
在进一步肯定了糜旸的顾虑后,蒋济紧接着又提出了他的想法:
「为万全计,臣以为不若徙戎。」
蒋济口中的徙戎二字,成功引起了糜旸的注意。
就在糜旸要进一步听蒋济陈述的时候,门外的丁封却进来汇报道:
「大司马,门外一小黄门前来,说是陛下有召。」
丁封的汇报,将糜旸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他的身上。
自刘禅登基以来,不执掌朝政的他,每日都在宫内读书,很少会主动召见他。
而要是刘禅主动召见了,这就说明是有大事难以决断。
意识到这一点后,糜旸连忙起身朝外走去。
在走出几步后,糜旸又转身对着蒋济说道:「卿可将卿之徙戎策写于纸上,待孤回来后再仔细阅览。」
吩咐完这一件事后,糜旸便在蒋济的目送中离开了大堂。
...
大司马府距离皇宫并不远,没用多久的时间,糜旸就在侍卫的护送下来到了朝阳殿外。
有着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特权的糜旸,要想进入朝阳殿自是容易的很。
不一会儿,糜旸就进入大殿内,看到了坐在御座上的刘禅。
而不出乎糜旸预料的是,诸葛亮亦赫然在殿。
诸葛亮在糜旸并不意外,可张飞的出现就不是如此了。
自刘备崩逝后,张飞悲痛难以自抑,日日在灵殿内号哭。
后来虽说在众臣的劝谏下,张飞的悲痛缓解了不少,但依然无法视事。
仔细算算,除去私下里的拜会,糜旸已有许久未在公开场合见到张飞了。
今日是什么事,让张三爷重新出山呢?
在对着诸葛亮与张飞一拜后,糜旸坐在
了属于他的位子上。
而随着糜旸的入座,刘禅便示意一旁的黄皓将手中的奏表送到糜旸的手中。
接过奏表的糜旸,第一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