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吏,邓芝有监察不严之罪,他们自然一个个也逃脱不了。
就在荆州众臣,都在向糜旸请罪之时,陈到开口为邓芝解释道:
「李严贵为前将军,位分在邓刺史之上,况李严手握重兵,又承担着防备荆北的重责。
今王题已然逃往北方,若之前贸然上奏朝廷,邓刺史手中并无人证,想来李严定会死不承认。
毕竟王题叛逃,是众人皆知的事实。
而要是邓刺史逼之太甚,又恐荆州有肘腋之患。
况此事发生时,邓刺史恰好得知大司马即将来荆州,故为稳妥计,邓刺史本想着待大司马到来后,再禀报此事。」
说完这番话后,陈到又小声的说出了一个理由:
「况李严乃东州大臣......」
陈到的这句话声音很小,小到只有糜旸一个人能听见。
而在听到陈到的这句话后,糜旸方才后知后觉。
朝野上下许多人都知道,刘备在世时,曾有意将糜旸抬为东州系大臣的领袖。
而李严又是东州系大臣的中流砥柱,任何想要动李严的人,势必都会优先考虑到糜旸的存在。
故而邓芝的顾忌,是很正常的。
诚然季汉的政治环境,不如曹魏那般充满了勾心斗角,但要说季汉的大臣都没有自己的小心思,那也是不可能的。
糜旸也不可能要求,季汉的每位大臣都如诸葛亮那般,无视个人利益荣辱,品格无限接近于圣人。
而这也是陈到为何会趁着酒意,询问试探糜旸的缘故。
若是方才糜旸没表现出以公为重的态度,那么陈到就会以醉酒为借口,将今晚的事合理地揭过去,并私下里会劝邓芝另想他法。
陈到不是信不过糜旸的为人,相反的,陈到是很认同糜旸有「先帝遗风」的风评的。
可恰恰如此,陈到今晚才更要试探一下糜旸。
世人皆知刘备仁义,但世人也皆知,刘备是个十分重情义的人。
当年糜芳在荆州倒卖军器,都快卖成荆州首富了,关羽也曾向刘备举报过这事,但刘备知道后,竟连一道斥责的文书都没有......
谁人保证,有刘备遗风的糜旸,不会采取如当年刘备一般的做法呢?
糜旸没想
到,李严不法的锅,竟还能沾到自己的身上。
可仔细想想,这锅他还真不能完全甩开。
毕竟既然享受着利益,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