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保证糜旸事前的推想一定都会成真。
万一要是某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呢?
听到张合的疑问后,糜旸笑了一声说道:
「对大汉来说,纵使曹叡与陆逊不按孤的设想去做,又会有什么损失呢?
要是陆逊不向曹休求援,那么孤便可专力向东。
东吴水军虽然难战,但孤亦并非不敢战。
无非最坏的结果是,孤错失了攻取永安的机会而已。
而要是曹休有求战之心,或是你奇袭博望失败,再或是曹叡不向东吴求援,那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若是曹休敢求战或是你奇袭博望失败,孤就亲手布置防线,然后再率军驰援永安。
而若是你拿下博望后,曹叡不向东吴求援,再或是陆逊看穿了孤的计策,孤大不了就一心谋划攻取宛城之事。
宛城能拿下,对大汉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胜利。
无论是哪种情况,孤都会因势利导,不会让大汉的利益蒙受损失。
保证了这一点,孤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说完心
中的想法后,糜旸沉默了一会,但随后又说道:
「仲容在永安,孤是不可能见死不救。
但见死不救,与努力了却没救到,并不是一回事。」
这两句话,糜旸说的有些沉重。
张合也懂了糜旸话中的意思。
在糜旸看来,无论曹叡与陆逊采取什么应对措施,他都有办法保证大汉的利益不受损。
可那些办法中,无疑都将救援石苞一事,放在了最后。
要是一切都按最坏的情况发展,也许糜旸在最后依然会义无反顾的率军支援石苞,可结果也会是一场徒劳。
但这也算全了糜旸的信义。
至于石苞的生死.....
这也是糜旸语气沉重的缘由。
但糜旸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他先是大汉的大司马,先是刘备临终托孤的辅政大臣,他与石苞的君臣之分,在这两者之后。
以一人的生死为代价,来尽可能为国家谋取利益,这样的事,糜旸愿意去做,他当年更是亲身做过。
从那夜与石苞的对话可知,石苞也是愿意的。
「石仲容,器无双」,从来就不是一句谬赞。
而糜旸的抉择,让张合从糜旸的身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