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愚子说的每句话,皆代表着许靖的观点,而绝的是谯周对许靖的每一条观点都进行了驳斥。
文章最后以「伏公惴惴,是为何故」为结尾。
而这八个字,正是长安城内有许多人想问许靖的话。
谯周的《仇国论》既有理有据,又完全迎合了城内主战派的想法,故而很快就在长安城内收到了追捧。
另外谯周的身份也得到了许多人的注意。
谯氏一族的没落,与糜旸有着脱不开的关系。
谯周身为谯氏一族没落的最大受害者,却能摒弃前恨,大力公开支持糜旸,这不恰恰证明了糜旸的举动,是人心所向吗?
许靖自上书后,一直在关注着城内局势。
不久后,他便看到了那篇《仇国论》。
这不看还好,看完后许靖差点没被气晕过去。
许靖有想过会有人以文章辩驳他,他却没想过,面对别人的辩驳他竟无法做出回击。
许靖是要脸的,既然无法反驳,那么许靖亦不会自恃高位,行一些盘外之事。
而在许靖沉寂后,原本支持
他的那些大臣,亦在《仇国论》的攻击下节节败退。
「伏公惴惴」这四个字太有杀伤力了。
一直在暗中观察局势发展的诸葛亮,眼见着不惜一切主战的论调已然占得上风,他召开了一场大朝会。
于朝会中,主战的论调在大殿内激烈响彻,听得刘禅红光满面。
大汉上下,这一刻都愿意倾尽全力支持他们的大司马!
既人心如此,诸葛亮就顺水推舟了。
在这场大朝会中,诸葛亮定下了全国全力支援荆州的战略。
当战略定下后,长安城内的各官署一时间都立刻行动起来。
而要说动作最快的,自然是长安城内的一众青年才俊。
长安诸俊杰们,皆在董章的暗中说动下,自发的收拾行囊,携带兵器蜂蛹着从长安城内飞奔而出。
他们的目的地,正是糜旸的所在。
无论在哪个朝代,年轻俊杰都是一座城池内的消费主力军。
等长安诸俊杰离开的差不多后,原本有着数十万人口的长安城,竟带上了几分空旷、寂寥的气象。
真是:柴桑鼙鼓动地来,惊引长安百巷空。九重城阙声阵阵,万千男儿东南行。
而长安城产生了这般躁动的迹象,是根本瞒不住司马懿布置在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