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乱。”
纪尚书终于找到机会反击,讥讽地哼了一声:“郑尚书忧国忧民,爱惜百姓。不如将军费省一些出来,留着赈济灾民。”
安国公是太后党在朝堂中的领袖人物,一直支持拨粮赈济灾民。为军队索取巨额军费的人,偏偏也是安国公。正所谓名也要利也要,难怪纪尚书语出讥讽。
安国公得了实惠好处,口头上自然不能太强硬,呵呵赔笑。
纪尚书发了一通牢骚,心里清楚没什么用处,很快拱手告退,回户部去忙活。
几日后,军费如数拨到兵部。
王丞相也没什么可反对的。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住大梁的平安。拱卫京城的军队,是重中之重,边军肩负着防卫边关的重任,军费也绝不可少。真要克扣一些,也就剩各地驻军了。
眼下朝廷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军费自然要保障。
不过,北方旱灾严重,也绝不能袖手不管。
接下来的两个月,北方依旧无雨。河床水位大幅降低,地里已经干出了裂痕。
上奏折的郡县,多达十几个。
照此下去,来年春耕势必大受影响。
太康帝心急如焚,嘴角生了几个水疱。
……
大梁七年春,北方十二郡遭旱灾,春耕后种子连芽都没露。朝廷勉强拨粮赈济,却是杯水车薪。快要饿死的百姓,绝望中纷纷抛家舍业逃荒。
他们中的大多数,一辈子都没离过家乡。如今被世道逼得逃亡,只知往南去,往京城的方向跑。
在路上饿死倒下的,不知凡几。
郑太后日日在佛像前念经拜佛烧香,亲自抄写经书,还在佛前发了宏愿,一直吃斋,直至北方降雨。
此事传开后,京城百姓纷纷赞扬太后娘娘心善。
太康帝同样信佛,和郑太后一同吃起了斋饭。
太后党声势大涨。
丞相党官员们心中不忿,私下动作频频。兵部员外郎上奏折攻诘安国公贪墨军资,紧接着,朔方郡驻军因欠缺军饷闹起了兵变。倒霉的驻军武将,被哗变的士兵们一拥而上,砍成了数断。
此事传至朝廷,引起了轩然大波。
太康帝大怒,立刻派兵前去朔方郡镇压兵变。
这一支哗变的驻军,一共只有三千士兵。朝廷军队还在半路,驻军就乱了套,四散奔逃,成了兵匪。
原本就受旱灾的朔方郡饥民,又被兵匪们霍霍,终于被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