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是于华的工作,可他并不喜欢,要看着人家张开的嘴巴度过一辈子,这样的生活那太悲惨了。
送走了患者,于华洗过手打算接着,门口传来一声调侃。
“呦!大作家呢?”
院里唯一的护士姓张,年过四旬,资格比于华老的多,说话向来喜欢拿他开玩笑。
“张姐,你就别拿我开玩笑了,什么大作家!”
“怎么不算大作家?你可是在《人民文学》发了文章的啊!”
提到《人民文学》,于华的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却又极力想隐藏。
刚刚过去的3月份,他的短篇《星星》发表在了《人民文学》上,对他本人来说这当然是值得万分高兴的大好事,对于武原镇也如此。
在这个人口只有两万人的小镇,很少有人会去讨论文学,更别说是写作。
那些于华的同龄人,下了班的娱乐爱好包括了抽烟、喝酒、打牌、看电影、看电视……当同龄人享受着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快乐时,唯独只有他躲在房间里,默默的埋头写作。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发表了,而且是发表在《人民文学》上。
这个新闻在武原镇这样的小镇上无疑是具有轰动性质的,旬月以来,他成了镇上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也成了人们口中的“大作家”。
每每听到别人这样的调侃,于华心中高兴之余,也有些无奈。
《星星》在《人民文学》发表,对他的写作生涯而言是个历史性时刻,但也仅此而已。
这部短篇在发表之后并没有形成什么影响力和关注,更别提让他收获什么大的名声。
于华心里也明白,想通过一部短篇就成名,那无疑是需要相当高的天赋和时运的,显然他的天赋并不高。
时运倒是不错,遇到了陶老师这样愿意给年轻人机会的编辑。
在燕京改稿时,于华跟《人民文学》编辑部的一些编辑混的还算熟悉,尤其是祝伟。
据祝伟所说,其实他的《星星》和《你也走,我也走》距离编辑部的录用标准还是有一点距离的。
是陶玉书觉得既然要培养年轻作家,就要给年轻人机会,据理力争的说服了主编王濛。
一想到这件事,于华心中就对陶玉书这位伯乐充满了感激。
他上次进京,一共改了两篇稿子,另一篇《你也走,我也走》也会在这个月的《人民文学》上发表。
有了《星星》的经历,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