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不到半年时间,几乎整个珠三角地区都在效仿。在当时的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珠海等地,家家户户的鱼骨架天线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甚至前两年官方为了遏制这股歪风邪气,还专门进行了整治,可根本无济于事。
别说是老百姓了,干部们也爱看香江的电视啊,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可能禁止的了。
李士非询问林朝阳金像奖的情况,显得十分豪气,林朝阳便简单的给他讲了一下。
“你是我们内地第一个拿到香江电影金像奖的编剧,可算是创了个记录了。”李士非说道。
“一个地区的电影奖项,这有什么的。”
林朝阳的语气平淡,李士非很想反驳他一句,可想了一下,发现林朝阳说的也没错。
可不就是地区性的电影奖项嘛,含金量还不如金鸡奖。
聊了一会儿后,林朝阳将在火车站买的那两份报纸拿出来。
“老李,你们广东的报纸对我很不友好啊!”
听出林朝阳的语气中有兴师问罪的意味,李士非有些气短,“这个事吧……其实不光是广东的报纸在报道,其他地方也有不少报纸……”
他说到这里,底气更加不足了。
版税这事,是从他们出版社传出去的,又是《羊城晚报》头一个报道的。
就这么几天功夫,全国上下少说也有十几份报纸报道了这件事,持批判态度的媒体是主流。
这些媒体批判的对象当然不可能是出版社,毕竟出版社是钱的那一方,所以他们要批评也只能是批评林朝阳这个“拜金者”、“金钱至上主义者”。
现在是1984年,市场经济观念尚未深入人心,民心淳朴。
在有些老百姓的眼中,作家写作拿稿费,本就是个很轻松的差事,要的再多就不厚道了。
除了这样的观念,还有一些人是认为,十年前作家写作连稿费都没有,这才几年的功夫,作家们不仅拿上稿费了,连版税都有了。
这样巨大的转变,让这些人感到了一种心理不平衡,凭什么作家就可以拿版税?
不管是出于哪种心态的批评,作用在林朝阳身上的效果都是一样的,短短几天时间里就有这么多人关注这件事,充分证明了如今文学这个行业的火热,也证明了林朝阳的影响力。
语气苍白的解释了几句,李士非强行转换了话题。
“那些批评都是吹毛求疵,我们出版社愿意给你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