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码IP的初代作品中,八神光(也被翻译为八神嘉儿)同时承担着一二代的主线推进关键,其原因便在于她不仅是被恒常性选中的巫女,更时常被黑暗袭扰,成为一种能给团队带来被迫前进的推动力承载。
诚然,这类从创作领域出发的分析早已随着冷饭的多次炒制而让人腻烦,但作为一份参考资料,它从未变质,仍然被保留于那些与恒常性关联的资料中,系以各类超链接的网址。
你当然可以说这是因为恒常性太过自闭导致的。
毕竟这是事实。
鲜少显现,连话语也都寥寥的神,自然会让现存的一切记录都弥足珍贵,哪怕是一个异世界的虚构作品也都值得让业内研究者们反复品鉴,直至盘出电子包浆。
然后将其抛下。
不抛下还能做什么?
资料这么少,本身也不活跃,拿来写论文都没什么好写的,更没什么能派上用场的去处,所有涉及这方面的探索都会到此为止并转向别处,让那一贯讲究情报搜集,习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奥默第一次只能站个小马扎。
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小马扎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只要他默默将其递过,你再坐上去,理解就完成了,非常简单,非常明确,非常完整——连毕泽也难有的离奇梦境到这儿就差不多了,接下来回到现实,我们能从八神光的人生轨迹中理解到什么?
那自然不是在说制作组访谈时瞎几把搞的,给伴随小孩童年的子供向作品里暗搓搓塞背德细节的暗示,而是她那与数码世界那科技风概念相去甚远的灵媒特质。
——既受神明青睐,也被魔鬼、孽物所追求。
委实说,这份特质与世界概念谈不上什么冲突。
数码世界本就主张一个又科幻又魔幻的混搭融合本质,以数据、网络的科技风tag叠加,却又整一些怪兽、魔法、超能力、吞食的奇幻、原始tag作内部世界观框架来进行表里阐述。
圈外人只看作品本身,便不会在意这些。
圈内人更是会觉得数码世界打从一开始就是个以奇幻为底色,处处都在表现着源能概念,却又非得在底层构筑上以代码、数据等元素表现科技概念的沟槽世界。
所以对于恒常性的选择,他也曾感到意外。
意外于祂选择的不是在‘灵媒’概念上雷打不动的曼城茶座。
是数码电子领域的适性优先级更高么?还是说茶座的立场已经偏向黑暗太多,已然难以听到恒常性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