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大权,便开始对地方行政进行干预,到了后期,皇帝往往下诏要求刺史亲预庶政,如此一来刺史的性质便从监察官转为行政官。
而在东汉末年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使得地方郡守难以应对,为了镇压叛乱中央再出昏招,连兵权都开始下放,直接便让刺史、郡守乃至县君都拥有了典兵之权,发展到灵帝听从宗室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为州牧时,中央权威已是形同虚设,群雄割据的局面再难更改。
既然暂时决定继续沿用大汉的体系,那么官职直接照搬即可,并不算难,麻烦就麻烦在官职人员的任命上。一个个的郡县,都得确定人选,下达公函。
而这恰恰便反应了王政地盘扩展太快后出现的问题了。
如彭城、琅琊这样时间长点的还好,张昭在之前本已口头任命过国相,琅琊亦有几大士族的子弟管理,如今不过是一一补个文书章程即可。剩下泰山、东海、下邳这三处的郡县,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基本都是安排一部分天军御外镇守,天辅营则负责治安,却是一个文官都没有,内政上基本都是武将兼管,这等权宜之计,不可长久,趁此机会,还得挑选任命合适的人选。
如郡守、县君这些,权力极大,更决定内政民生,可谓十分重要。更是第一次正式的任命,王政必须亲自过目,交代了祢衡和陈瑀联合负责,加紧选定名单出来,然后交给他,再来一一确定。
除了这些地方官员之外,还要任命刺史直属的部门和官员。
这点便不能照抄了。
因为两汉名义上始终是郡县制,这代表着郡县有常设固定的体系机构,州反而没有。
如今的各路诸侯基本也都是自己重新架设出一套体系,什么长史、司马、参军、别驾之类的官员方才给州牧、刺史配置上去。
最后在陈瑀的建议下,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政务上设立司马府,军事上设立霸府,考核官员、针砭政事上,设立司空府。
宰执府里王政任命了祢衡为左司马,张昭为右司马,即为目前一州官员的核心。
自认王政为主以来,祢衡屡次献计功劳不小,但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相较而言张昭自成为彭城国相后亦是治理有方,更有输运粮草、补充前线士卒之大功劳,可谓允文允武,且无论名气、资历、年龄其实都要在祢衡之上,他位高居祢衡,连祢衡本人也没什么意见。
补充说下,秦汉的官制里其实都是右尊左卑,如秦代的爵位分为二十级,左庶长是第十级,右庶长是第十一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