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过去环绕她身周的绝大多数男人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但是如眼下这种公事公办的,几乎没遇到过几个。
第一次的,她想了解,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徐容坐在折叠椅里,见旁边的王镭将脑袋埋进了膝盖上的剧本当中,口中嘟嘟囔囔念念有词,问道:“干啥呢?”
王镭头也没抬地道:“背词呢。”
徐容没再打扰,仔细听了一会儿,王镭的确是在背词,但是背的却不是剧本的台词,而是日语。
在戏中,他有不少跟鬼子通过日语交流的戏份。
过了一会儿,王镭的声音突然顿住,膝盖上的脑袋稍微转过了一点,道:“这玩意儿也太难了吧,你当初是怎么背下来的?”
“当初?”
“就是拍《雪豹》的时候,我听于振说那些日语、德语都是你背下来的。”
经王镭这么一说,徐容想起了怎么回事,道:“就硬背,不过我当时从一开始就打算不用配音,所以准备的也很早。”
王镭疑惑地瞧着他,问道:“为啥,大家碰到这种情况现在都用配音吧?”
徐容稍微抿了口水,润了润嗓子,道:“因为,那些配音演员的水平太糙了。”
“得。”王镭又把脑袋埋进了膝盖当中,“这理由确实没法反驳。”
人艺的演剧方法自成体系,于外行而言,只会觉得是在王婆卖瓜。
一家剧院,还自成体系了?
可以窥豹且最为典型的整体概括,是人艺出身的演员几乎没有话剧腔,也就所谓的共鸣,而共鸣,恰恰是全世界演剧体系或者说是表演体系的最为典型的特征,因为它的基础是美声发声。
人艺的体系,最容易辨别的,也是特点最为鲜明的一点,体现在京味儿戏上,老北平人说话,嘴里总跟含着热茄子似的,换作没有经过人艺训练方法训练过的演员,上台演《茶馆》、《小井胡同》,比方说用老北平话说“你好”,落到观众耳朵当中,往往会变成“尿”,但是人艺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开发出了吐字归音的具体技巧,既能够保证京味儿,又能让观众听得清每一个字。
具体而言,言字的读音为“yán”,正常的发声是开口吐“y”,归音归到“án”,但是人艺演员演剧时,开口的口型是“án”,最终再归音到“án”,就能保证这个字的准确性。
具体到每一个字的发声训练,自然是最为经典八百标兵奔北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