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人参与朝政,这样朝廷才会更稳定!”
李隆基听罢,不禁感慨万千:“小闲,你真是字字珠玑呀。”
卢小闲笑道:“皇族之人陛下花银子把他们养起来便是了。”
“朕知道,不过朕把话说在前面,这可不包括你,你还得替朕分忧。”
“陛下得要一视同仁呀!”卢小闲赶忙道。
“这事朕主意已定,就不用再说了!”李隆基迫不急待地问道:“赶紧告诉朕,你刚才说的人究竟是谁?”
“其实,陛下早已经有人选了,还用问臣吗?”
李隆基点点头道:“是的,我想过,姚崇最合适了。”
卢小闲笑着对李成器道:“宁王殿下,怎么样,你输了吧?”
“好了,我认输!”李成器无奈道。
李隆基奇怪地问道:“皇兄,这是怎么回事?”
“小闲和我打赌,说你心目中首辅宰相的人选非姚崇莫属,果然让他猜中了。”李成器毫不隐瞒道。
“小闲,你为何认定朕会选姚崇?”
卢小闲笑道:“对付旧臣陛下自有办法,陛下主要担心的是功臣。要想让朝政走上正轨,必须做到上下同心。功臣们身上的血腥气太重,容易让人产生畏惧之感,不利于团结朝中大臣。这些功臣同生死,共患难,彼此之间关系过于亲密,难免结党营私。另外,功臣大多是靠奇谋密计骤然崛起,随机应变的能力强,但治国理政能力弱。他们是功臣,但不是能臣,让功臣当宰相自然不妥。”
说到这里,卢小闲顿了顿又道:“姚崇当过宰相,做过刺史,经验比功臣可丰富。陛下当太子时,和太平公主争斗,也是姚崇提出让太平公主离开长安的。姚崇没有参加政变,没那么重的血腥气,容易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所以他是宰相的最佳人选。”
大唐建元之初,宰相只有中书令、侍中和尚书令五人。
后来,宰相的人选就不再仅以官品高下为准绳了,而是以处理政务的需要为目的。
于是,尚书省的六部尚书、侍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郎,甚至秘书监、卫尉卿等职位上的官员也会被任命为宰相,只要在他们的官衔上加上“参知政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便可。
如果没有加这种衔名,即使是三省的长官也不能算是宰相。
当朝共有五名宰相,分别是中书令张说,尚书省长官左仆射刘幽求,门下省长官、正二品的侍中魏知古,尚书省右仆射钟绍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