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卢小闲向姚崇问道:“所以,老姚你才提出了几十年以内不追求军功,不开疆拓土的要求,我说的可对?”
“一点没错!”姚崇点头道。
卢小闲又看向李隆基:“如今突厥、吐蕃对我大唐虎视眈眈,时不时劫掠我边境军民。前不久,孙佺又打了败仗。陛下现在已经没有了牵绊,若还对这些大敌隐忍不发,岂不是颜面扫地。更何况边境不宁,如何能算得上真正的大治。所以,这仗不能不打。陛下,你是这样想的,我猜的没错吧?”
“是这样的!”李隆基也点头道。
“老姚其实并不是反对打仗,只是反对劳民伤财的打仗。陛下也不是喜欢打仗,只是不愿意大唐天威受到挑衅,你们只须求大同存小异便可!”
“如何求大同存小异?”李隆基与姚崇异口同声问道。
“打仗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就看我们怎么运用了。我认为打仗要把握好这么几点。一是能用使臣解决的问题,就绝不打仗。二是就算打仗,也要以震慑敌人为主。第三,以最小的代价去打仗。第四,既然打仗,就要把敌人打疼,让他在很长时期不敢再兴兵。只有这样,打仗与天下大治就可以兼顾了。”
“定国公,你的意思是说将战争置于可控范围内,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姚崇问道。
“正是!”
“那我同意了。”
“陛下,你看呢?”卢小闲向李隆基问道。
“这样挺好,朕也同意。”
卢小闲笑道:“陛下,这就是我说的求大同存小异。老姚,接着说你的第三条吧!”
姚崇道:“第三,以前女主临朝,宦官上传下达,势力不小,这是个隐患,臣请求以后不让宦官参与政事。”
李隆基很爽快道:“宦官参政祸国殃民,朕早就想这么做了!”
姚崇又道:“第四,自则天太后当政以来,武氏一族就开始参与政事,后来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相继揽权,官员选用就更混乱了。臣请求自今以后,皇亲国戚不要担任重要官职,斜封官、员外官这些来路不明的杂牌官员一律罢免。如何?
李隆基与卢小闲相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姚崇莫名其妙地看着二人。
李隆基将卢小闲创建风花社一事对姚崇说了一遍,尔后道:“对皇族之人,朕觉得小闲的办法挺好,至于些杂牌官员,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早该罢免他们了!”
姚崇感慨道:“我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