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再怎么厚颜无耻,也终归没好意思直说‘请老师找个人帮我’,这才委婉的说:去了长安没地儿落脚,不知道能不能住董师叔那里……
“博士有多难做,我也不是不明白。”
“——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说来轻松,可真要是做,又谈何容易?”
“所以,次卿辞官返乡,我向来都不曾说次卿‘不智’。”
“因为我自己,也是因为类似的原因,辞官回临淄治学的。”
如是一番话,表达了自己对公孙弘‘辞官深造’的赞同,胡毋生又是一阵默然沉吟。
过了许久,才再度长叹一气,重新拿起竹简,再度恢复到先前一边看书,一边有一搭没一搭说话的模样。
“我在长安虽不过数年,却也是有些熟人。”
“这所谓‘科举’,我也得了些消息。”
“——三轮文考,即便全部通过,也不过是四百石的佐吏起步;”
“次卿,可是曾辞去二千石博士的职务,回到临淄治学的啊……”
“治学十数年,再回长安,去和后生晚辈以文竞之,最终,却只做个四百石的小吏?”
“次卿,当真有此愿?”
胡毋生话音落下,公孙弘也不由陷入一阵沉思之中。
关于自己的未来,公孙弘曾和老师胡毋生商讨过。
再潜心深造个十来年,过了六十岁,再加上有老师胡毋生的名气,公孙弘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地位,大概率就能达到‘名士’的级别。
等一个机遇,被某个达官贵族举荐——甚至只需要老师胡毋生亲自举荐,公孙弘便大概率能得到长安朝堂的征辟,举为贤良方正。
在原本的历史上,公孙弘也恰恰是在六十岁的年纪,被新君继立的汉武大帝一纸‘强制郡国二千石举贤良方正’诏,从而得以征辟入朝的。
但此刻,公孙弘却半点都不觉得:从四百石小吏做起有什么不好。
二千石又如何?
一个看似体面,实则半点权利都没有,三年五载都得不到天子召见一次的博士官,难道真就比那所谓的‘百石小吏’强?
至少在公孙弘看来,并非如此。
——四百石小吏,哪怕是个‘吏’,也终归是能参与到国家的治理当中,切切实实去做点什么。
而二千石的博士,却大都穷其一生,都无法为宗庙、社稷——为天下人做哪怕一件实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