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就发现,招录的基本都是高分低能之辈,于是就禁了科举。
一直到洪武十五年末,才被迫重启科举。
逼迫他的不是朝堂官吏,也不是天下读书人,而是朝廷官吏不够用了。
就他的反腐手段,多少官吏都不够杀的。
胡惟庸案杀了数万人,其中官吏就有数千,空印案又杀了好几百。
天下总共才有多少官?可不就是给杀的无人可用了吗。
赵瑁案爆发,朝堂再次出现了六十多空缺,到现在都没填满。
不是不想填,而是找不到可以用的人了。
这就是现状。
征辟倒是个办法,然而并不太好用,偶尔征辟一个人还行,大批量征辟就和闹笑话一样。
举荐之法漏洞也很大,相当于给权贵们开后门。
思来想去,发现最被他看不起的科举,反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但他又不甘心,科举录取的人,确实有太多庸碌之人。
能否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他想找个人商量,然而看遍朝野,却无一人合适。
要么是武将,对这玩意儿懂的不多,与他们商讨无异于对牛弹琴。
要么就是读书人出身,他们肯定会一万个赞同。
今日发现陈景恪是个不错的商议人选,这小子是学医出身的。
又是太孙侍读,将来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为官。
和科举,和读书人皆无利益关系。
关键这小子有能力啊,内阁这么完美的东西都能想的出来,对科举也应该有不同的看法。
于是就提出了这个问题。
想到这里,陈景恪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他自然是支持科举制的,这可以说是古代能想到的,最接近公平的录取官员方法。
且这会儿朱元璋已经认识到科举的优越之处,只是对这个制度的缺陷感到忧虑。
那么我要做的就是肯定这个制度,然后指出其中的缺点,并给出一些建议。
不论这些建议最后会不会被采纳,都能给老朱留下一个‘能人’的好印象。
“陛下,小子以为,科举虽然有诸多漏洞,然它确实是数千年来最接近公平的取士之法。”
朱元璋心中也已经认同这个观点,但还是不动声色的道:
“哦?你此法的评价竟如此高?给咱好好说说其中的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