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够用。”
“我建议,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齐聚洛阳编撰此书。”
“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
五千?众人都震惊不已。
本来他们以为,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御览》那种规模。
虽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贤事迹在前,总归是少了点震撼。
现在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
五千人参与,堪称史上之最啊。
两相比较,《太平御览》就不值一提了。
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
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怎么说呢。
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但……
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