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槊尖是细长的剑形,很利于破甲。
因为是“同源同种”的兵器,所以槊和矛有着共同的毛病,即硬杆的局限性。
演义、戏剧评书里的武将,总能在马背上将矛和槊舞得上下翻飞,在敌阵里杀个几进几出,接连干翻多少多少武将。
实际上,这种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在现实中发生。
战马冲锋后的速度、敌人的甲胄和身躯的阻挡、刺中目标后的反作用力……多相叠加之下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绝对是沛然莫之能御也!超脱了肉体凡胎的极限!
一言以蔽之:当你骑马冲锋,矛、槊刺中敌人的那一刻,手是绝对握不住杆的。
如果硬要握紧杆,姑且不论握不握得住,落得个手腕扭伤的下场,算是轻的了。
严重点的,虎口破裂、腕臂骨折什么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
因此,古代骑兵的长矛往往是一次性的。
在刺中敌人的那一瞬间立即松手,将矛留在敌人体内,然后拔出马刀、铜锏或是别的什么武器来继续作战。
槊也是一样,脱离不了硬杆的桎梏。
在中国的隋唐时期,槊很流行。
该时期的武将作战记录,并不存在“手持长槊策马而出,与敌将大战三百回合”的场面。
基本都是用槊刺中目标以后就立即脱手,拔出别的武器,然后借着冲击力与敌将展开贴身缠斗,往往是一、两回合就分出胜负了。
到了宋朝,制作工艺有了长足进步,诞生了软杆的枪,这才弥补了硬杆的局限性。
枪的杆是软的,所以在刺中敌人的那一瞬间,骤然弯曲的枪杆将起到绝佳的缓冲作用,大幅减少冲击力,这才能做到不用松手。
此外,当弯曲的枪杆重新绷直时,会产生额外的冲击力,能够直接弹飞敌人,骑士可以借力把枪抽回来,继续挥枪作战。
不仅如此,枪的攻击方式也比矛、槊更加多样。
矛和槊的进攻方式非常单一,基本就是砸、刺。
相较之下,软杆的枪就能玩出非常多的花样。
枪杆一抖,枪尖变成一朵“花”,令敌人防不胜防。
自枪面世以来,便迅速成为了战场上的主流兵器,奠定了“百兵之王”的崇高地位,矛和槊也就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要挑选马上兵器的话,既能连续作战,又拥有多种攻击方式的长枪,自然是首当之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