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型手工制造业发展影响,已在北直隶下辖府州县脱颖而出。
“听卿家的意思,在辽东试行的引水植稻,情况要比预期的也好很多?”见徐光启这般,朱由校笑着询问道。
“在唐山的水稻试验田,采取了育秧,施肥等手段。”
“最初得到此等数据时,驻锦州的农学师生都震惊了,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原本考虑到稻种、气候、温差等客观因素,在辽东首年的引水植稻,亩产能达100斤徘徊,就算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也算是为来年的扩大规模试种提供经验,所以他们又反复进行称量,最终确定了这一数据。”
“呵呵…”
朱由校脸上笑意更浓了,对于这些外派的农学人员,有如此较真的精神,他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兴的。
徐光启提到的农学,是隶属于少府所辖诸院的一个,全名叫大明农业科学院,是朱由校钦定要筹设的。
作为以农耕闻名的民族,不管是到什么时候,都万不能丢掉这一看家本事,大明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想要在大明逐步发展起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为今后更进一步的原始工业化,积攒足够的底蕴与家底,就必须解决脱产群体增多下,从事农耕的群体规模减少下,如何以一定增幅扩大粮食产量,确保大明不会面临大规模粮荒窘境。
这一核心问题要是不能解决,一旦敢叫脱产群体饿肚子了,辛劳付出连一家老小的生计都维系不了,那么爆发出来的能量,可远比农夫扎堆要更猛烈。
朱由校是想领着大明革新崛起的,不是想让大明被推进深渊的,既然他要缔造一个全新时代,那么他就要解决对应问题与隐患。
“通过唐山、锦州等水稻试验区的对比,臣在详细梳理各地呈递的农业奏疏,基本能得到一肯定结论。”
徐光启攥着手中的稻穗,难掩激动的看向朱由校道:“在北直隶增扩水稻种植,在辽东推动引水植稻是可行的,只是要解决稻种的培育,针对耐寒、稻产等方面要进一步进行培育。”
“而且北方与南方的差异性很大,所以在育秧、插秧、堆肥、开垦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才行。”
推动一种农作物的广泛种植,明确该农作物的粮食产区,培育提高该农作物的产量,这不像扶持某一产业领域那样,可以办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见到对应的成效,农业的发展与进步,往往需要数载,甚至更久,持续投入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财力,才有可能见到对应成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