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说,以王东来的能力,绝对能够把算法优化一遍,说不定超导量子比特的数量也能提升好几位。”
“就是,王院士可是放眼全球都是顶尖的数学家,有了王院士的加入,我们这个项目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了。”
实验室里,几位年轻的研究员助理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惬意地闲聊着。
在大众的眼里,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人,都是穿着一身白大褂,戴着眼镜,手里拿着一根试管,要么就是凑在显微镜上。
以及这些科研人员,都是一些不懂人情世故的理科呆子,脑袋里除了做实验,就没有了其他东西。
但这根本就是刻板印象。
科研人员也是人,也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好。
从王东来加入进来之后,就成为了众人观察和讨论的对象。
甚至于,还有人在暗地里打起了赌。
赌王东来什么时候能够正式加入进来,对量子计算机项目做出贡献。
而就在几人讨论的时候,一个穿着研究服的青年男子走了过来。
听到了几人的讨论,脸上不由地露出了一丝笑意,接话说道:“数学是基础,王院士证明的好几个数学难题,已经在很多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咱们团队能请来王院士,不知道让多少人羡慕了,过两天,你们应该就能知道一个顶尖数学家带来的好处有多大了。”
之前的几个年轻研究员助理听到这番话,眼睛都是亮了起来,来了兴趣。
“陆教授,你说的是真的吗?”
“陆教授,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啊?”
“陆教授,你觉得王院士大概还需要多久才能吃透我们给他准备的那些资料?”
青年男子研究员正是量子计算机研究团队的正式研究员,也是中科大的教授陆洋。
2000年,陆洋考入中科大物理系。
本科毕业之后,就被保送到泸州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部,师从潘宏院士开展光子纠缠和量子计算方面的研究。
当时,还是一年级硕士的陆洋,就接到了一个任务,升级操纵六光子纠缠的技术。
一年的时间,陆洋完成了突破,不仅成功制备了六光子纠缠态,还在同一个实验装置中巧妙地实现了可用于量子计算的簇态,在理论上发展了有效的多体纯纠缠判定工具。
第二年,就发表在2007年2月份的《自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