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朝廷的探花都认可的理论,这些顶多举人出身,多半秀才,乃至童生,甚至功名都没有的官吏。
他们有什么资格和底气来反驳?
好厉害的人。
难怪他不到十年,就建立了如此基业。
不是运气啊。
林如海佩服其人。
“干戈不起,社稷安定。政治修明,公平正直。五谷丰登,不愁衣食。
以这三句话来问道,众人都来评论百姓愿意不愿意。
如果认为金江镇的百姓愿意,那么陕西作乱的流民愿意不愿意。
如果认为陕西的流民也愿意,那为何他们作乱,如果他们不愿意,为何又不愿意。”
唐清安抛出了一颗不小的石子,投入了本就不平静的水面。
很快。
金江镇上下,都开始谈起了这件事。
“当然愿意,哪个百姓家里会不希望天下太平?”
金江镇没有大户。
原来的大户都消亡在了蛮族的手中。
武将,文官多半都是出自小门小户家中,绝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辽民出身。
他们还没有到和百姓脱节的地步,思想上还是百姓。
因此没有会认为百姓不希望太平。
很简单的道理。
天下不太平,最先遭殃的必定是百姓。
“既然百姓都希望太平,为何陕西百姓作乱呢?”
金州军学堂。
各堂学员们,在文教官的组织下,都开始了辩论和学习。
“就不应该叫做作乱,应该说是为了求活。”
有学员反驳道。
他站起来激动的说道。
“将军曾经说过,当人要饿死的时候,只要他不伤人命,只偷抢食物,那他就情有可原。
陕西的百姓都要饿死了,朝廷不作为,如何就不能求活呢?”
他的话获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金江镇不只是抛出了问题,把多年来陕西流民的遭难,都细致的下发了。
不只是天灾,更是人祸。
一封书信,更是被大量转阅。
“自晨出发,出郭门二十里,又行四十里,此日天色甚霁,搴帷而眺,则四十里中一望皆黄茅白草。
察所过之处,皆行地亩中,亩之疆界尚在,而禾把之迹无一存者,计耕作久废矣。
问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