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大部分中间派都很想说一句:「识时务为俊杰,大势如此,夏首辅你就从了吧,别再折腾了,让大家都都难做。」
夏首辅拧着眉头沉默了一会儿,脑中急速的回忆着官员名单。
在他回归后,对高层人事名单很是梳理了一遍,好做到心中有数。
片刻后,夏首辅终于又找到了一个候选人,对众人道:「朝廷还有一个兵部尚书,就是三边总督刘天和!」
这也是一个非常老资格的边镇督抚,凭借在三边的功绩,也加到了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许瓒提醒说:「刘天和年过六十,身子不好。已经上了奏疏,要告老致仕了,人就在京城,等着陛辞和赏赐后便要返乡。」
夏首辅抓住了救命稻草,哪轻易肯放手,「只要奏疏还没有批,刘天和就没有致仕!」理论上,夏首辅说的也没错,但是在众人眼里,实在有点强词夺理了。
秦中堂最著名的代言人之一,掌道御史陈春忍无可忍的说:「敢问首辅,秦板桥回朝后,如何安排?」
智商不够用的人,听到这句都不明白陈春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在场的人并不缺智商,立刻就知
道陈御史在质问什么了。
现在内阁里都有五个阁臣在位了,如果秦德威再回来,那就是六个了,这是不是实在有点冗余了?
最妥当合适的安排,就是让秦德威以兵部尚书主持军机处,再挂个大学士虚名,完全独立的另起一摊子去。
大概在皇帝眼里,如果让秦德威独立出去,然后和其他阁臣互相制衡,也是很可取的。
有没有兵部尚书区别很大,秦德威出京前,就是以大学士主持军机处,如果立下功劳回来后,还是大学士主持军机处,那不就白去了吗?
这就是陈春质问的核心所在,如果不让秦德威加官兵部尚书,还能怎么合适的安排?比兵部更好的位置不多,难道让秦德威当吏部尚书再兼个大学士?
陈御史质问的角度很刁钻,让夏首辅难以回答。
到此局面彻底失控了,夏言没有任何准备,全靠临场反应苦苦支持。
便又拿出了首辅的威势,不容置疑的决断说:「上奏的备选又不是只能一个,刘天和与秦德威都可以列入备选,一起上奏,听由圣裁定下人选!」
谁都知道,如果让皇上选,肯定还是选秦德威啊!众人也都心知肚明,这其实是夏首辅的拖延之计。
但从程序上来说,夏首辅这么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