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小英想了一想之后告诉沐春。
眼神微微有些呆滞,好像在说一件自己也不太确定的事。
“不会是什么严重的病吧。”可儿也跟着紧张起来。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和种类的头疼,头疼的种类也非常多,大约有两百种以上吧,其中有些是无害的,有些是有害的。”
“如果是什么可怕的问题应该吃止疼药也不管用吧。”小英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头疼吃了药立刻便能缓解,这应该说说明她的头疼不是什么可怕的疾病引起的,如果存在可怕的疾病,止疼药应该也没什么大用。
沐春耐心地解释道:“有些时候药物是有用的,一些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比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头疼,阿斯匹灵、布洛芬这种,你应该都服用过吧。”
小英喝了一口水,点了一下头,“药房里能买到的止疼药我吃了都有用。”
“现在多久会发作一次?”沐春又问。
“刚才好像说过了有时候一周一两次,有时候半个月也不会痛。”
“不是这样的,小英现在几乎每天都会头痛,隔天痛一次都算是好的了。”
可儿急忙纠正小英的话。
沐春意识到,她不得不听两个人一起说一个人的病情。
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尽管很多科室的医生在日常门诊中倾向于让病人自己陈述病情,但身心科门诊有所不同,除了病人描述自身困扰之外,病人身边比较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往往也能为医生提供有用信息。
比如日常用药和生活作息方面,病人可能会在描述中夸大药物用量或者减少用量,这不是病人故意隐瞒,而是他们可能并不清楚自己用药的真实情况。
在对医生讲述时不同人对数量的估量也会不同,有些人会认为自己服用了比实际情况多出一倍的药物,而有些人会把这个数字估计的比实际用药量少50%。
高估或者低估都与病人对药物和自身症状的态度和认识有关。
小英对头痛风险的认识似乎就比较低,她对使用剂量的估量也少于可儿口中说出的剂量。
两人在回答药物使用频率、剂量两个问题时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产生的矛盾在两人之间是明显的,但在个体来说又是统一的。
小英认为自己的头疼只是最近发生的频率多了一些,药物使用也没有到每天使用的程度。
这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