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大冤种基地赵等国来的人,他们在进入大秦后,都变成了一个身份。
外来者。
大多数逃到、被坑蒙拐骗到秦国的人才,大多数都是一个身份「士」。
他们理所当然的会拥护自己的势力和权益。
孔子的「礼」于他们有用,更是让他们得益的根源,所以这一部分人一直支持孔子的「礼」。
但荀子不同。
荀子的礼与孔子的礼、周朝的礼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却蕴含着完全不同的含义。
….
荀子的礼是「尊卑」。
且,是「君尊」「臣卑」。
简单点来说,在春秋战国之前,在大恶人荀子出现之前,这个时代的士子逃到他国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
甚至人们常常得意的炫耀,他们为了名利,今日可以从赵,明日可以从魏,后日便是可以从秦。
这是没有人能指责的。
但荀子出现之后,他告诉所有人,皇帝不是我们的朋友,也不是我们的知己,他是我们的老板,是我们的主公,是我们的君上!
君
上为尊!
如果你尊奉了一位尊上,替他干活,但是后来跑了,那你是要被唾骂的。
因为有尊卑等级,所以你是不可以诋毁君上的,因为君上是尊,你是卑,你不可以抵抗皇帝/王,因为你是臣子,他是君上。
在这个礼论提出来之后,所有的士子都疯了,因为他们不愿意做别人的奴婢,他们想要权势。
这样子的「礼」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即便是当时的七国之王也不太敢这样子做、奉行这样的规则。
因为今日你奉行了这样的原则,明日你国内的人才就能够全部跑到其他地方去。
七国国君是不可能同心的,因为有竞争就有压力。
你说咱们一起奉行这个原则?
不不不,我是尊重人才的,我不需要一个奴婢,我需要的是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富强的人才。
七国互相想要覆灭掉对方,怎么可能达成一致?
即便达成一致对他们有好处。
所以,即便是秦一统了之后,这个礼论也依旧是没有被执行,因为人们已经形成了习惯。
别看现在始皇帝在世的时候,众多大臣都是对始皇帝毕恭毕敬,甚至比奴婢还要恭敬。
但只要始皇帝离世,这些人就会浪得飞起。
为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