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司马昭也偶尔会想着,若是再来一次,自己应当如何应对才会更好。
毕竟直面冯某人的机会,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特别是对为对手的自己等人来说,很难得。
所以相比起最初时的想法,此时的司马昭,自然又多了一些看法。
“抛去世人流传的那些说法,仅以孩儿那次所见,此人确实带兵有法,能亲自前来迎回细作,可谓礼遇士人。”
“彼时他早已名满天下,但与那细作交谈时,面容恭敬,与孩儿交谈时,颇为有礼,可见绝非傲倨之人。”
“还曾问起大人,对不能在大河边上与大人交战,遗憾之情,溢于言表,可见颇为自信。”
司马懿突然打断了司马昭的话:
“子上你很佩服他?”
司马昭闻言,脸色僵了一下,然后点头:
“不敢瞒大人,孩儿对他,确实有敬佩之意。”
说着,叹息一声,神色甚至有些茫然:
“孩儿与此人年纪差不了多少,却是文不成,武不就,更别说安邦治民……”
早年他也曾颇是仰慕大魏的士子领袖“四聪八达”等人,但这些人在冯某人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提。
独占天下八斗才气啊!
每一篇流传出来的文章,皆是发前人所未有。
陈王(即曹植)游东阿鱼山,制梵呗之谱,才刚刚从梵文里领悟到音韵之道。
(注:曹植应该是第一个探索并总结诗歌格律的人,诗歌的格律,南北朝才初成,直到唐才完全成熟)
冯某人的文章,却早已是集音韵之大成。
怪不得就连陈王,也要自叹不如。
至于武略,那就更不必提。
此等人物,百年难遇。
若司马昭没有见过冯某人便罢,最多也不过像司马师那样,明知有可能对上冯某人,但未必没有胆量一战。
但他偏偏见过,不但见过,而且还亲自交谈过。
再加上自家大人也曾败于此人手下。
而自家兄长更惨,打败他的,听说正是冯某人亲信军将所率的亲卫。
每每想起冯某人与自己交谈时的谦和模样,再想起大人与兄长的遭遇。
特别是兄长去后,司马昭独自一人面对西边的压力,曾连续做了好几天的噩梦:
面有谦和之色的冯某人,站在他的榻前,谦和地对自己说,司马郎君,起来了,想不到我们又见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