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抚一大县,其能力自然是有数的,其人以特异成绩毕业,先后在鲁中南、河济、魏郡参与主持数地的分田事务,根本不缺庶务的经验。
再加上他正满腔热血的年纪,敢做事,能做事。
但即便如此,此时的胡溥还是有点迟疑,因为他所要铲除的博陵崔家并不简单。
这也是他来到博陵,才知道这个崔家有多难解决的。
博陵崔氏的谱牒可以追溯到太公望的时期,望的孙子采邑为崔邑,所以因封地取姓崔姓。
抛开这些传说,从县里的案牍文件可知,崔家是在前汉高祖时期就已经迁居安平了,之后就再没有迁移他处。
安平是如今博陵的前称,当年桓帝之父葬于此,唤“博陵”,然后安平县就因此改名为博陵。
此家在北地来说,和涿郡卢氏相比自然是要差一点的,但也是一等一的公族。
何为公族?就是族中曾出过三公者的家族,尔后世代簪缨。
崔氏是前汉末年左右开始发起来了的,先后三代为宦,其中一代做过四任二千石的郡守位,素以《周易》传家。
再之后,到了本朝,崔氏连续七代为宦,到了崔烈最终跃升到了三公之位,使得家族成了公族。
和那些土豪涌起而为宦的家族不同,崔氏是以清名著称,在儒林中享有非常高的名望。
主持过多年分田的胡溥很清楚,像这样的清流型豪强最难处理。
因为这些人要不真的非常穷,要不就是非常隐蔽,在乡里之间都有非常好的名声。
从一些本地县吏口中,胡溥也证实了这一点。
有一名县吏曾讲过崔氏的一位族人的故事。
说在上一代崔氏的头面人物叫崔寔,这个人当时为了补贴家用,不顾时人讥讽,操持酣酿贩鬻的营生。但这崔寔卖酒呢,又不是为了赚钱发财,每次都是取了足够用的,余下就接济乡里。以至于崔寔死后,是真的叫家徒四壁,没有余财。
如果这还只是个人名声的话,那下面诸事就是崔氏给地方上带来的德行了。
首先一个德是,崔氏兴办学舍。
作为以经学传家的清流型豪强,他们之所以能代代为官,靠的就是经学传承。
按照他们崔氏自己的说法。他们自先祖迁安平、世业农,初时衣食不继,苦心农耕,勤俭度日,始至温饱,即督子弟志学。学有成,才有了这份传承。
为此,崔氏专门设学舍,不仅授学后辈族人,还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